(一)民营、国有集团齐参与,合拍成为固定模式
2003年新画面和张艺谋合作的《英雄》在国内票房成绩达2.5亿元人民币。它呈现的视觉奇观与全方位的包装宣传方式,标志着电影进入了一个营销的时代。电影产业步步升级,《十面埋伏》、《手机》、《天下无贼》等片拉动了华语影片的票房。企业开始注重市场需求,根据发行和院线的情况,以销定产。
《十面埋伏》创下1.5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佳绩。以中影集团为主要出品方的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无极》,投资高达3500万美元,国内票房超过2亿元人民币。2006年,华谊兄弟花重金运作,推出了冯小刚的首部古装大片《夜宴》,创造了1.5亿元的票房。这些连续的票房大丰收,也让商业大片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比较成熟的类型。从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上看,2003年商业大片兴起,经过十余年,大片帮助中国电影业走出了徘徊多年的“低谷”,激活了中国电影产业,把很多不看电影的人带进了电影院。从最初中国商业大片的缘起,不难看出民营公司为主导、国有集团参与的发展脉络。[1]
2003—2005年,是“中国商业大片”的概念从浮现到基本定型的三年,也是属于中国民营电影制作公司迅速发展的三年。2001年中国加入WTO,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得民营影视企业迅速走向成熟壮大,当仁不让地走到了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前线。2003年,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四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行政法规:《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电影被明确为一种产业,民营机构拥有了一个平等而广阔的平台,得以进行自己的电影产业化摸索。中国电影也步入了真正的产业化进程。随着国家电影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不断出台的扶植政策,民营企业终于取得了和国有制片厂一样的平等地位。作为改革试点,新画面和华谊兄弟都得到了“合资拍片许可证”和“独立发行影片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