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

从“独语”到“世界”:鲁迅《野草》的英语接受

字体:16+-

刘江凯

鲁迅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根据调查,其作品海外传播的时间、范围、规模、影响都是目前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很难超越的。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资源中心为例,在四百多人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中(包括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家),唯有鲁迅是以专辑的形式呈现,且从作品翻译到研究都形成类似国内的系统。可以看出,鲁迅确实已经不仅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从接受的效果——世界性的影响来反观鲁迅的海外传播对20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启发,仍然是个有意义的命题。鲁迅的外译作品实在太丰富了。以英语为例,我们掌握的海外鲁迅资料就包括十二大类,分别是:参考资料;集;传记;综合;小说;诗歌;散文;批评;翻译;学术;信件;视觉艺术。每一类里都有大量的相关英文成果,加在一起至少有好几百项,时间跨度也长达几十年。可以说,海外鲁迅研究也形成了和国内非常相似的体系。如果对海外主要语种的鲁迅翻译、研究资料进行大综合,恐怕绝非个人或学术机构短期能完成的任务。确立新的问题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大概是目前推进世界鲁迅研究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

以《野草》的英语接受为例,不考虑单独或其他鲁迅作品翻译里涉及的篇目,《野草》的英译按照出版年大致如下:据1931年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的注释[1],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野草》的译者冯余声已把译稿交给商务印书馆,后毁于“一·二八”战火,最终未出版。这应该是目前有明确文献记载最早的《野草》英译了。新中国成立后代表性的翻译应该是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野草》。目前查阅到的最早版本是北京外文出版社1974年版,后在此版的基础上又多次再版,如仅外文出版社就有1976(第2版)、1980、2000、2002、2004、2010(插图)等,此外还有香港中文大学2003中(繁)英文对照版等。从掌握的鲁迅作品英译出版来看,存在一个有趣现象:鲁迅的小说、杂文、信件、诗歌等都有真正的海外版,即译者和出版社两者其一或两者皆是外国的,而散文诗《野草》却不是这样。小说是翻译最早、重译最高的文类,如《阿Q及其他鲁迅小说》(1941),[2]译者虽然是华人学者王际真(《红楼梦》最早的英译者),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其他如《阿金》(2000)、《呐喊》(法语,2010)、《狂人日记》(1990)、《两地书》(1990)等。为何偏偏《野草》不是这样?我猜想这可能由以下三个原因导致:一是《野草》独特的“反懂”性给非汉文化母语者造成了一定的翻译困难;二是海外出版如果没有特别的资助是要考虑市场效应的,它不可能像我们的外文出版社那样不考虑经济效应地一版再版;三是最根本的原因,即杨宪益、戴乃蝶提供的译本确实很好,能满足海外阅读的需求,没有必要再翻译。普通的英语读者难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学术研究者往往会回到中文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