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第一节 德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

字体:16+-

一、城市的繁荣

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为什么说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因为从一般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这两种不同的流通形式看,都离不开流通,离不开货币。不同的是,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是为了带来更多的货币,即G—W—G′。产业资本和前资本主义的商业都是如此。高利贷资本不过是这个形式的简化,直接带来更多的货币。所以,马克思称G—W—G′为资本的总公式。我们研究资本主义萌芽也应当从贸易和简单商品生产这些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开始。

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有两大国际贸易区: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地处中欧的德国正好夹在两大贸易区的中间,是国际贸易的必经之地。意大利商人将本地的和东方的商品经德国运销北欧。他们从维罗纳出发沿阿迪杰河北上,越过勃伦纳山口到因斯布鲁克(今奥地利)、奥格斯堡和纽伦堡,然后运往法兰克福(美因河上),或经莱比锡运往汉堡与什切青。他们或走另一条路,即从米兰出发,越过圣贝纳迪诺山口或圣哥达山口(1237年以后),经卢塞恩再向东北行至奥格斯堡;或者越过辛普朗山口,经伯尔尼、巴塞尔、斯特拉斯堡到美因茨或法兰克福(美因河畔),然后沿陆路到汉堡,或顺莱茵河而下直达北海沿岸。至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则主要掌握在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等德国北部城市的手里。德国南方的商人沿多瑙河东行可以抵达匈牙利、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沿岸。可惜,从14世纪末土耳其占领巴尔干以后,此路实际上不通。这种有利的地理条件,促进了德国的商业繁荣和经济发展。

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德国的城市自11世纪大量兴起后,到15世纪末,已经十分繁荣。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在莱茵河和多瑙河畔,在穿越德国的商道附近,城市密如蛛网。据德国著名的城市经济史学家卡尔·布赫尔研究:15世纪末,德国共有城市2300座。他还指出:几乎各地的,甚至边远地区的农民,都可以在当天往返于附近的城镇[1],15世纪时的德国城市规模不大,许多小城人口不到1000。3000到1万人的城市已经是中等城市,约有20个。2万人以上的是大城,为数更少。最大的城市是驰名欧洲的科隆(4万人)和纽伦堡(5万人),仅次于伦敦(1500年有7万人)、巴黎(1300年有10万人)和威尼斯(1500年有11.5万人)。[2]有人列出德国大城市人口规模于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