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曾在祖宾·梅塔带领下,在世纪剧院演出两场音乐会。十几年过去,印象最深的竟然是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中《齐格弗里德的葬礼音乐》。梅塔的指挥已经不重要,低音的铜管像紧箍咒一般用阴郁的氛围笼罩了全场。突兀而起的曲子不会让你忘却歌剧中的情节,家族的仇恨、阴谋、诅咒、**、爱情、复仇、燃烧的烈火、坍塌的宫殿,一切都被吞噬,每一根神经都被巨大的管弦乐的音流震慑住。当小号的吹响带动起整个乐队的时候,顿挫的管弦乐队几乎要把剧院掀翻。但过于喧嚣的管弦乐给你的震撼与其说是心灵的,不如说是感官的。一种巨大的能量像野心的风暴冲决出精神的河床,滔天的浪壮丽而澎湃。没有崇高,没有悲伤,没有送葬,有的只是粉碎世界的野性的、原始的力量!
瓦格纳:死亡的张力
走出剧场抬头望夜空时,声音还在耳畔回响。瓦格纳的拯救歌剧到头来什么也没有能够拯救。包括《众神的黄昏》在内的整个《指环》似乎是虚无主义的典范。剧中所有的角色,除了三个水仙女以外全都死去,它的“轮回”意识是绝对性的。瓦格纳留给观众的是一种巨大的空洞和绝望。瓦格纳塑造的齐格弗里德是一个怎样的英雄呢?“把传统、敬畏、恐惧全都置于风中,所有不中他意的东西他都要将之打倒,肆无忌惮地攻击神祇,结果所有的东西都要走向毁灭,旧世界和新世界一样没有希望。”既然齐格弗里德的死亡毫无意义,那么他的葬礼进行曲也就是些膨胀的辉煌音流、矫情的音乐谎言。当齐格弗里德死后葬入火海、烧成灰烬后,肉身也就一无所有了。没有仪式,没有灵柩,没有追思,没有启迪。瓦格纳修改了北欧神话的传说,众神的劫难使得一切同归于尽,然后一切又将从头开始,就像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现象的自然循环一样。谁得救了?用尼采的话说,所有的人都在乌托邦的抚慰中,只有瓦格纳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