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展览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观众发现动手型展品比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更有吸引力、更好玩。观众参观动手型展览的数量上升,而且他们参观后的热烈反响已证实了这一点。如果互动博物馆与科学中心成功的标志之一是使观众获得愉悦,那么无疑它们的目标已达到了。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因为动手型博物馆与科学中心还有教育的目的。理查德·格列高利曾说:“科学中心的蓬勃发展表明很大一部分来自各个年龄层的英国公众都觉得直接探索科学的方式来得更有趣。”这一观点毋庸置疑,但同时理查德·格列高利也考虑道:“虽然动手的经验非常有效而且重要,但是通过观看物体以及动手操作并不能充分保证达到科学理解的目的。”[1]
科学中心里的科学普及在应对公众对科学的疏离方面是成功的,但是科学中心是否只让观众学到了表面的科学概念和事实,或者科学中心事实上还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误解,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2]争议的问题诸如:“他们真的是在学习还是仅仅只是在玩耍?”理查德·格列高利以及其他学者都在担心科学中心也许会使科学泛化,给人误导,以为科学探索能立见成效,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真实的科学探索历程却是缓慢、冗繁且不那么辉煌的。互动运动的支持者们却认为如果观众能玩得开心,那就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他们还认为观众如果能带着对科学探索的热情离开,那便也是一种收获。[3]于是,问题就颠倒过来了,即变成:“观众真的只是在玩吗,还是他们只不过是在学习呢?”
本章考察“人们能在玩乐中更好的学习”这一假设背后的学习理论,并从已有研究中寻找证据,考察有多少观众从动手型展品中实际上学到了知识。观众能在参观后获得某些理解或知识(认知学习)方面的改变吗?互动展品的首要作用是改变观众的态度(情感学习)吗?互动展览会传递错误的信息或者是有倾向性地传递信息吗?互动型科学中心与互动型博物馆中的学习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样的要素最能在科学中心中鼓励主动的学习——或用理查德·格列高利的话说就是将动手变为动脑?为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考察观众个体在博物馆中的行为表现(个人语境),进一步考察群体行为和学习(社会语境)以及空间设计如何影响学习环境(物理语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