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互动展品背后教育理念的支撑源自皮亚杰以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如福禄培尔和维果茨基的工作。皮亚杰认为学习是直接与环境接触产生的效果,且他追踪研究了孩子从出生到成熟的连续各个阶段的学习与发展。他的研究表明,孩子在早期阶段主要是在挖掘自己的动作技能与感知能力;从2~4岁他们开始探索自身在周边环境中所处的位置;4~7岁他们随着与别人的接触增多而自我中心意识减弱。从7岁起孩子开始理解世界的运行机理,而到了青春期他们开始理解逻辑和抽象理论。[5]
皮亚杰的学习阶段理论对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考虑到儿童与成人的思维以及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那么适合成人的学习方式便不一定适合儿童。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更多地通过行动而不是被动的观察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能力体系。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高效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多提出问题,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的节奏,而教师只是在探索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引导者。[6]
皮亚杰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研究,但是他的观点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流行。小学课堂里,教师也开始放弃传统的成排摆放桌椅式授课,而采用加强试验与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只充当引导、支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角色。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开始重审自己的教育愿景。英国和美国的博物馆都开始认识到应该与学校教育结合,让学生们能把玩博物馆藏品中的一些物件,或者向学校出借这些物件。美国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开始建设儿童博物馆,并制作适合儿童探索和把玩的展品。但是,直到1964年麦克·史波克(Michael Spock)被任命为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馆长之后,才带领博物馆真正开始将收藏的物件从玻璃柜子中拿出来展示,以提供给儿童探索的环境。正如第一章所描述的,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承袭了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这个开创性做法,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科学中心则是弗兰克·奥本海默建立的旧金山探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