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元成功路:与农村青年谈人生选择

要学知识千千万,须从明晰到隐含

字体:16+-

工作有成就,生活要幸福,不仅需具备必要的明晰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隐含知识。青年人不仅要上学求知,更要直面现实,向生活学习,在干中学。

上学求知,天经地义。

在国人的日常习语中,“学”与“知识”往往是一回事:学者,称作“知识分子”;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学界,也叫“知识界”。人们推崇学者,看重上学,关注学界声音,在文化传统、心理意识和思想认识上,起因就是觉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你问青年学子:“为什么要上学?”十有八九脱口而出回答,“是为了学知识!”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你要学什么知识?”往往得到的回应,立刻成了支支吾吾的“盲音”。很少有人去深究这“知识”究竟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人上学,只有“小学”和“大学”,没有什么“中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学问;十五岁入“大学”,研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世”的学问。

在古代私塾教育体系中,“大学”一词除了一般“博学”之意而外,它主要是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或曰“成人之学”。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让孩子学会生活,上学除了“识字”可以“舞文弄墨”之外,主要研习做人的道理,作为一个成人应有的待人处世之道。

但是,自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之后,西洋文化教育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和正规学校教育体制,逐渐引入到中国。经过百余年的渗透、磨合与演变,中国传统“育人成人”的教育功能逐渐淡化,最后慢慢异化为一种主要以“育才选才”为目标的竞争淘汰机制。

其实,关于“知识”的含义,人们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对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往往大相径庭。这里,我给大家提到一个叫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的日本人。他1935年出生于东京,1958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电机系,曾就职于富士电机制造公司,后留学美国,分别于1968年和1972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企业管理博士学位,留校任教5年后又回到日本。我之所以要提到他,是因为他在“东西互动”的跨文化研究中,对于“知识”的本质和意义,曾站在一个超越的高层次上给出了一个“融会贯通”的解说,很有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