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奴制加速瓦解
自彼得一世为俄国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之后,俄国一直积极参与欧洲国际事务。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它仍然是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因此,它对外极力参与扑灭别国革命,对内残酷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等一切革命斗争。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注定了它不可能永远按老样子存在下去。外部世界改革与革命浪潮的冲击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它不能不改变自己的面貌。
到1860年,俄国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0%,90%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并且绝大部分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下。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和采邑农民3种。地主农民占大多数,包括耕种地主土地的农奴及家奴,农奴须服劳役或交代役租。国有农民又称官家农民,大部分是18世纪收归国有的教会地产上的农民和编入官营工场的农民,他们以缴代役租为主,可外出经商、做工,购买土地,有一定自由;采邑农民即原来的宫廷领地农民,一律交代役租,其份地比国有农民少。
在农奴制束缚下,农业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落后,普遍使用木犁,并实行三圃制耕作,粮食产量往往只有种子的一两倍,收成好的也不过四五倍。农民生活非常困苦。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中也出现一些新现象,特别是在南俄及伏尔加河下游比较富庶的地区。一部分地主为增加货币收入,为市场需要而生产粮食或改种经济作物,在庄园中开始使用新式农具和雇工劳动。随着俄国粮食出口迅速增加,生产商品粮获利日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有少数地主已意识到自由雇佣工人的劳动效率大大高于农奴劳动,因而采用雇工生产。到19世纪50年代,据25个省的统计,农业雇佣工人已达70万人。乌克兰南部每年外出做工的农民约30万人。采取新经营方式的地主人数还不多,大约只占地主总数的3%~4%。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自由雇工的使用,破坏了农奴制的经济基础,俄国农业正向资本主义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