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俄国与欧洲:一个国际关系史的视角

二、俾斯麦的政策

字体:16+-

普鲁士为加强实力,于1860年实行了兵制改革。普军原分为常备军、后备军两种建制,其中后备军士兵有较强的民主精神。改革实际上取消了后备军,而将常备军人数增加1倍,服役期3年。

因为增强军事力量而大幅度增加的军费预算,在议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1861年成立的自由资产阶级的进步党以及一些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分子,在议会中占有较多席位。他们对政府的军费预算表示了异议,使预算未获通过。他们以议会为阵地竭力显示自己的存在,力图将宪政制度推向前进。这是资产阶级向容克势力争夺政治主导地位的活动。1861年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也急于对陆军进行改革,于是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进步党在选举中取得胜利,新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政府与议会间形成僵局。在这个问题上,宪法没有明确的条文,于是发生了“宪法纠纷”。拥护王政的保守党人趁机提出了“漏洞理论”。即政府应得到权力来弥补宪法的这个“漏洞”,在国王与议会不能达成一致时,在财政预算得到议会通过之前,政府可自行筹措资金处理国家事务。这种无视议会权力的“理论”得到威廉一世的赏识。他任命了容克出身的铁腕人物俾斯麦担任宰相兼外交大臣,去填补“漏洞”。

奥托·冯·俾斯麦出身于勃兰登堡的贵族世家,在普鲁士官场中是强硬派容克代表人物。就任后他在议会里公开说:“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仆人而不是你们的仆人”。在议会预算委员会上他又声称:“德国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威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等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错过好几次了……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靠多数通过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由此,他得到了“铁血宰相”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