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 是俄国古代文学最高的成就之一, 也是欧洲中古四大英雄史诗之一, 其巨大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它在结构上包括三个部分:序诗、正诗、结尾。序诗提出两种写作方法:一种是“遵循这个时代的真实”(亦译“今天的真情实况”), 即要严格符合事件的实际历程, 像历史那样记述事件; 一种是按照11世纪下半叶到12世纪初著名的俄罗斯武士兼歌者鲍扬的方法, 这是一种自由地、创造性地加工材料的方法, 史诗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正诗是史诗的主要部分, 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伊戈尔率军征讨波洛夫人(又译波洛伏齐人、波洛威茨人或波洛韦茨人)——第一天初战告捷, 第二天惨败被俘以及战败的可悲后果:波洛夫人乘胜侵入罗斯国土, 大肆烧杀抢掠; 第二部分描写基辅大公预言性的梦、他的忧伤, 他“含泪的金言”——沉痛谴责伊戈尔的个人英雄行为, 庄严号召全罗斯各王公团结对敌; 第三部分先写伊戈尔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在普季夫尔城头的“哭诉”, 然后写在她哭诉的感召下, 伊戈尔逃出敌人的魔爪, 重返祖国。结尾, 作者宣布荣誉属于往昔和现在的王公和武士(包括伊戈尔), 因为他们“卫护基督教徒、反对邪恶的军队”。
史诗的情节比较简单, 但关于史诗的主题, 至今尚未有统一意见。以往大多数俄中学者都一致认为, 史诗表现了爱国思想或讴歌了爱国主义精神, 其依据主要有:一、“号召诸侯团结起来共同防御外侮, ——这就是远征记的基本思想”(季莫菲耶夫等人)。二、“首次通过诗的形式以惊人的力量热情洋溢地描绘了罗斯大地一个爱国者的形象……当时整个罗斯都为因战败而献身的军人们哀悼, 后来又为伊戈尔获救、从波洛维茨人战俘营中脱险而感到庆幸。祖国大地的自然界也与人民休戚相关, 甘苦与共; 风雨、雷电、乌云、太阳、阴霾、晨雾、黄昏、河流、海洋、山脉和草原以及岗丘构成了一幅宏伟的背景, 《远征记》就在这幅背景上开始演出。而这些自然景象又使每场演出情绪不断激化, 而且往往直接参与事件, 帮助主人公同敌人斗争”(苏联科学院历史所列宁格勒分所学者), “《远征记》的中心形象乃是为人民所热爱的祖国的形象。正是在这个形象中, 在广阔无垠的俄罗斯大地的生动形象中, 作者极其清楚地表达出这个思想:祖国的土地必须统一, 必须消灭祖国土地上的政治割据现象”(季莫菲耶夫等人)。三、马克思曾谈到这个问题。“这部作品是对当时社会生活里一些最迫切、最尖锐的问题与事件的生动反映。事情涉及了保卫俄罗斯国土和抵御外国侵略者与压迫者。事情涉及了俄罗斯人同草原游牧民族的连绵不断的斗争”, “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的著名的‘金言’在作品里占据着一席中心地位。用利箭堵住敌人进攻罗斯的道路, 踏上金的马镫, ‘为今天的耻辱, 为俄罗斯国家, 为勇猛的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失败’复仇, ——《远征记》作者在斯维亚托斯拉夫的演说中插进了这样一段热烈的号召”, “这个联合俄罗斯一切有生力量来同外敌斗争的号召里面, 也就包含着《远征记》的基本爱国思想。马克思在1856年给恩格斯的信上用下面的话概括了这个思想:这‘史诗的意义, 便是号召俄罗斯诸侯正好在蒙古人入侵前也团结起来’。”(布罗茨基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