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情景并列, 各自独立。如《仿佛用麦杆你吮吸我的魂魄》:
……灌木丛上醋栗开花了, /篱墙外车马在运送砖瓦。/你是谁呢:是我的兄弟还是情侣, /我记不起了, 也不必记得啦……(王守仁、黎华译)
又如《我同醉酒的你十分愉快》:
我同醉酒的你十分愉快——/你的绵绵情话已没有什么意义。/初秋已经在榆树枝头/挂满了一面面黄昏小旗……(王守仁、黎华译)
这些手法, 是阿赫玛托娃的独创, 有点类似于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兴”, 但“兴”一般只出现在开头或中间, 阿赫玛托娃则随兴之所致, 任何地方都可用, 而且情景之间意义多样。
以上手法的动态运用, 使阿诗大幅度跳跃, 时间悠远, 空间广阔, 容量颇大, 很有现代感, 同时景物、事件、感情之间的直接组合, 也给予读者更丰富的联想。日尔蒙斯基对此十分欣赏:“她不直接讲述自己, 而是讲述内心表现的外部环境, 讲述外部生活的事件和外部世界的物件, 而且只是在对这些物体的独特选择中, 在对它的不断变化的认识过程中, 才表现出诗人真正的心绪, 表现出词语所包含的独特的情感内容。……她所说的并不多于物体本身所告诉我们的。她从不硬向你灌输什么, 也从不站出来向你作任何解释说明。”这是此前俄国诗歌中罕见的, 而与20世纪小说创作的主导倾向——客观叙述暗合。
第四, 语言创新。阿赫玛托娃在诗歌语言方面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量运用矛盾修辞来揭示矛盾的内心活动。如:“瞧, 她愉悦地忧思, /那样美丽地**着”(《皇村雕像》), 又如:“我抒写快乐的诗篇歌颂生活——腐朽的, 腐朽而美好的生活”(《我学会了纯朴、贤明地生活》)。她甚至还把这种矛盾修辞运用到比喻中:“我会像接受礼物一样接受分离, /我会像接受恩赐那样接受遗忘。”(《终于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