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部分着重描写劳改营里的反抗、闹事和逃亡情况。为防止逃跑, “当局给窗户装上又粗又密的铁格子, 用几十道铁丝网把营区围起来, 修建了碉堡、围墙、板墙, 布置了潜伏哨、伏击兵, 用带血的生肉养着军犬”。逃跑者一旦被活捉回来, 便被打得鼻青脸肿, 口吐鲜血。逃跑者被打死, 则陈尸“以儆效尤”。虽然如此, 逃跑事件仍不断发生。书中刻意描写了藤格的逃跑过程。他是苏联海军军官, 突然被捕, 原因莫明其妙, 他决定逃跑。有一次, 他与科里亚逃出了二十多天, 受尽了口渴、饥饿之苦, 但他们处处碰到敌视的人们, 结果还是被抓回来并延长了刑期。劳改犯熬到服满刑期被释放后, “按规定, 内务部有责任安置释放后的囚犯, 但是坐过牢的人不知道这条规定”, 于是“没有工作就不给报户口, 没有工作就领不到粮食卡片”, 依然衣食无着。普罗霍罗夫·普斯特维尔被释放后自愿留在原地当一名自由雇佣的工程师, 可行动科长对他说:“你被释放了。但是你要记住, 你总是走在钢丝上的。”有些人释放后回到家里, 感到陌生, 与妻子难以情投意合, 与子女难以感情融洽, 过去的熟人也回避见面。他们孤独, 怕见人, 小心翼翼地触摸各种事物。“也有另外一些人, 他们是获释后精神才振奋起来, 只有这时才焕发出青春活力”, 希望弥补一下过去失去的东西。但是, 直到赫鲁晓夫时代, 古拉格群岛还在。
“古拉格”(Гулаг)是俄文缩写词的音译, 其全称的汉语意思是:劳动改造营总管理局。“古拉格群岛”作为书名, 新颖别致而又颇具象征内蕴。作家把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管辖下整个苏联的劳改营比作由一个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劳改营孤岛所组成的群岛, 同时强调它们宛如一个个岛屿一般遍布于苏联各地, 隐喻这种制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了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小说描述的自1917年起近四十年期间囚犯的各种人和事, 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古拉格”成立之前和之后近四十年期间苏联境内劳改营、监狱和边远地区开发建设的事情, 以及同“古拉格”息息相关的数百个人物的命运, 是苏联劳改营文学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