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耳根清净:好音乐与好唱片

他们的“老柴”之交响曲篇

字体:16+-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是父辈的最爱,也是我儿时的启蒙之音。听音乐的日子久了,伴随着愤青岁月的逝去,便开始对情感外露的“老柴”敬而远之。尽管从不把他当作最好的作曲家,却对每一个能发现的版本兴致不减,此乃“情结”的余音,非理智所能左右。春节前在“淘宝”进行最后一次扫**,收到货时发现竟然是一大堆的老柴,大有补近几年“缺空”之嫌,以至于把女指挥家阿尔索普指挥朴内茅斯交响乐团、佩特伦科指挥利物浦皇家爱乐乐团的版本都请回来了。然后便是集中数天的聆听,以至于把春节过成了“老柴音乐节”。现在回过头来梳理一番,便萌生推荐“他们的”老柴的冲动。

我开始有意回避“苏联”时期的录音,以为那时的诠释者才是把老柴大而化之并意识形态化的“罪魁祸首”。就所谓“俄罗斯味道”而言,“苏联”解体后普雷特涅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乐团的交响曲全集至今我都以为是最具美感也最迷人的,不仅音色清晰明快,声音的厚度和饱和度都在许多经典录音之上,更重要的是,普雷特涅夫丝毫不受“苏联”概念的影响,敢于以唯美的声音追求和解构的织体重塑,将老柴的俄罗斯引向西方主义,也就是说,他将老柴神经质的悲愤或者闷骚男的憧憬,非常自然地转化为现代性的病态与颓废,倒使我想起一位叫鲍利斯·柴科夫斯基写的一部小说的气氛。第二个全集版我想交给伊戈尔·马科维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将近20年前遇到过PHILIPS的正价版,被我轻易放跑,至今悔恨不已。前不久买回了转制效果一般的Newton版,连听几张都是新奇和震撼扑面而来。马科维奇的“革命性”不是穆拉文斯基的“粗暴”强势和斯维特拉诺夫的“义正词严”,也并非康德拉申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所谓“微言大义”,他有弹性的节奏和纤细的情绪变化,力度对比精妙繁复而具感染力。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演奏必属另类,而在今天听来,更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