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橡皮》
作为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橡皮》的评价起初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该小说是“物本主义小说的发端,因而在新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4]而这部在法国“新小说”运动中可算是“第一只燕子”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文坛的普遍重视(在当时巴黎《文学新闻》周刊的“新书报道栏”中,仅仅被称为一部“侦探小说”)。该作品主要内容为:杜邦是某个城市里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一天晚上遭到恐怖分子暗杀,逃跑时受了轻伤。内政部长让他待在医院里,故意散布他已经死去,暗地里派密探瓦拉斯去调查这桩案件。瓦拉斯白天在街上闲逛,几次到文具店里去买一块绘图用的橡皮,晚上埋伏在杜邦家里等候凶手。杜邦不放心家里的文件,打算回家取出文件后再到内政部长家里避难。结果当他戴着墨镜,拿着手枪,走到漆黑的房间里的时候,却阴差阳错地被瓦拉斯当成凶手打死了。这部小说无头无尾,没有跌宕起伏、严密的和连续一贯的情节,时序前后颠倒,场景重复出现,细节支离破碎,人物形象扑朔迷离。卷入此案的凶手、被害者、警长等都没有明确的外貌或特征。他们对凶杀案漠不关心,对一切事物毫无反应。这些人在街上游**,思绪也不可捉摸。格里耶通过这个很快显示其空壳的侦探故事情节,把广大读者的期待引到相反的方向。读者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理解,探索其中的意义。“橡皮”这个词在故事中出现共5次,但它的内容和情节风马牛不相及,非但如此,它还把那24小时中发生的事件,擦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即使这样,它仍然是作者着墨的中心物件。
罗伯-格里耶自己对这部小说评价很高,说这是一部“真实”、“创新”的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样式。作家采用意识流手法,有意打乱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界限,让不同的时空相互交错,让人物的意识自由驰骋,形象不断变化,或隐或显,有虚有实,虚实相间。这种手法,使现实、想象、记忆、梦幻、潜意识活动都活灵活现地出现于人物身上,使小说在时空上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新角度的立体规模。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和全新的观察角度,虽然在当时未尽成熟,但无疑开启了小说创作的新天地,并为格里耶及其他作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从此以后,就谈不上什么现实主义了,而且小说的结局也不像传统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把故事融入合理的时序之中,把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