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仅适宜于从诗学的角度看待,难道这会让人气愤吗?他的作品和生活是那么融和,既不是因为,也不是尽管它们与众不同。他作品的每一个动作,他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都属于这样的工程,阿波罗和柏拉图好像使之走向完美:诗歌所展示的,最不隐蔽的东西,作为规则从我们身边滑过,而属于崇高现象的东西则那么亲切地萦绕在我们身旁。我们被警告:在我们的脚和它踢起的石头之间,在我们的目光和巡视的田野之间,除了诗歌,这个世界便一无是处。真正的生活,不容置疑的巨人只有在诗歌的脊梁上才能构建。然而人类没有(或者永远不会有,或者还没有)这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去随意拥有这种真正的生活,去随意产生快感,除非在短暂的闪光中获得类似快感**的体验。而在随后的黑暗之中,多亏这些短暂的闪光带给我们的认知,时间在流逝所产生的可怕空白和属于我们的渴望-预感之间,只会是极端诗歌及其所预告的通灵的未来状况,时间将分享,流逝,然而有利于我们,一半是果园,一半是荒漠。
兰波惧怕自己的发现,他的剧院中所上演的剧本让他惧怕,又让他眷恋。他担心未知世界是真实的,因此,他也担心自己在认知世界里经历的冒险是真实的,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沉重的冒险经历将会导致自我的丧失。狡诈的诗人努力将咄咄逼人的现实放置在充满想象的空间,使之蒙上东方传奇、圣经色彩,他那令人叫绝的死亡本能将逐渐弱化、逐渐弱小。然而,狡诈是无用的,惧怕得到了证实,冒险确实存在。他所追寻和体验的生命境遇,就这样突显,如同一对牛角,用它那两只尖角刺入诗人的灵魂和躯体。”[57]
[1] 潞潞:《忧郁与荒原——外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选》,244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