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
“从梦想到说话的过程占据了这个非常简朴的生命,一个具有异常敏锐智力的所有组合的生命。他活着就是为了在自身中实现令人惊叹的种种变革。在宇宙中,除了最终得到表现,他看不到其他可想象的命运。”[1]斯丹凡·马拉美在1885年11月16日写给魏尔伦的信中谈到了自己的家世:“是的,我是1842年3月18日出生在巴黎,我出生的那条街现在叫拉菲利埃。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家庭大革命以后,相继在政府和登记局做官员;尽管他们一直处于高官的地位,我却逃避了从我襁褓中就被注定了的这种官僚生涯。我可以在我的好几位先人那里找到与登记局的行当完全是两码事的舞文弄墨的嗜好。……刚才我说‘巴黎的家族’,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巴黎,但我们的原籍却是布尔基宁、洛林甚至荷兰。”
“我很小的时候——7岁时,就失去了母亲。先由祖母抚养,她很疼爱我。随后进寄宿学校和中学。”[2]他15岁时失去了姐姐,他的童年既悲伤,又很封闭,他的生活苍白而呆板。“他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克洛岱尔如是说。这位性格内向的人从小却立下了志愿,希望将来能做大诗人:“我有一颗拉马丁的灵魂,暗暗向往有朝一日能取代贝朗瑞,因为我在朋友的家里遇到过他。似乎要做到这一点不大容易。但我长期坚持,写了一百个小本子的诗,作为成为诗人的准备。假如我记性好的话,它们会永远存留在我的心灵里。”[3]1862年中学毕业以后,这位爱伦·坡的狂热追寻者自认为自己没有其他能力糊口,所以就出发到英国,目的是为了学习英语,以便能翻译或者阅读到原版的爱伦·坡的作品并在未来的岁月里找一份教英语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讲:“学了点英语,只是为了更好地读爱伦·坡的书。20岁去英国,主要是为了逃避;同时也想练练英语,还希望能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当个教师,解决生存问题。后来我还结了婚,因此而更加拮据。”[4]1863年以后,他如愿以偿,真的找到了一个英语教师的位置,先后在几个外省城市,如图尔隆、贝桑松、阿维尼翁等地教授英语。直到1871年,他才返回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