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翻译文学导论

一、窜译

字体:16+-

“窜译”,即改译。“窜”者,改动也。窜译,就是对原作加以改动的翻译,而改动的主要手段就是添削增删。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并没有人提出“窜译”这一概念,而是用“达旨”、“豪杰译”、“未熟的直译”等不严密的、甚至比喻式的称谓来指代“窜译”;有人称为“编译”、“译述”,但细究起来,“编译”、“译述”只是“窜译”的表现之一,虽能部分涵盖“窜译”的含义,但不能涵盖它的全部意义。当代学者中还有人用“意译”来指称对原作随意加以改动增删的翻译,结果导致了“意译”这一原本明晰的概念变得含混模糊,故不足取法。所以这里杜撰“窜译”一词,并非故意生造词语,而是为了使中国翻译文学的方式方法的界定更为准确和明晰。同时,“窜译”也不完全等同于“胡译”,有一定目的性、针对性的“窜译”不是“胡译”,而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严谨的“窜译”才是“胡译”,“胡译”是“窜译”难以避免的流弊之一,但“胡译”从来都不是什么“翻译方法”,而是一种“不得法”的乱来。

在中外翻译史上,“窜译”作为一种翻译的方式方法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特别存在于文学翻译中。一般来说,宗教翻译由于对经典抱有敬畏和虔诚之心,无论是讲究“质朴”还是讲究“文丽”,强调“直译”还是“意译”,一般都不至于对原作随意地加以改动增删乃至改作。但文学翻译则有不同,在中外翻译文学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窜译”可能是翻译的主流方法。例如,在西方,古罗马时代的翻译家以战胜者、征服者的姿态来翻译古希腊的作品,强调“与原作竞争”而不惜对希腊原作肆意加以改动,以显示罗马人“在知识方面的成就”。日本明治时代的翻译家们,如坪内逍遥、黑岩泪香、森鸥外等,也普遍增删和改动原文,号称“豪杰译”。而在中国清代末期的翻译文学中,“窜译”则是普遍被运用的基本的翻译方式与方法。“窜译”的翻译方法在清末的翻译中,表现为“达旨”和“豪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