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课程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2]
一
一直以来,“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作为一门课程虽然也被列为本科生基础课,但实际上往往不受重视,被很多人看成是边缘课程;在中文系的学科建设中,世界文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作为一个教研室,在规模上一般不能与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相比,甚至在个别名牌大学的中文系,一直没有设立这个二级学科和相关的教研室。个别长期掌握学科评议大权的专家,站在外语系的国别文学的立场上,认为中文系的世界文学范围太大,不能建立博士点,导致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成立普遍落后于其他二级学科。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除了由于学科藩篱所造成的厚此薄彼的偏见之外,似乎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很好地予以回答和解决,诸如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与外语系的外国文学课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中文系搞外国文学研究有优势吗?中文系的外国文学史课程与中国文学史课程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开设外国文学史这门基础课是充分必要的?在这些疑问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在“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架构内,“外国文学史”就无法真正融入。虽然人们也意识到,中文系搞中国文学研究,不可以没有外国文学、世界文学的知识,但“外国文学”当然毕竟不是中国文学,而只是与中国文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也就是“边缘”课程的意思。把外国文学放在中文系来讲授,其主要目的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中国文学的评介和研究及其定性和定位有世界文学的参照。但是,仅仅这样的理由,现在看来还是不充分的。对中文系的这个二级学科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而言,还是不够的。由于这些旧的问题没有解决,再加上一些新的消极迹象的出现,现在中文系的这门课程遇到了更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出现了生存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