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在晚明清初诸大思想家的研究方面,有关方以智的研究相对而言是极不充分的。其中原因有很多,在笔者看来,主要由于以下两点,一是方氏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相对滞后,很多重要文献目前仍以手抄本的形式沉睡于博物馆,研究者很难寻到第一手材料;二是方以智斑驳陆离、支离连犿的语言风格及其卮之、寓之、不住一法的思维方式,让学人望而却步。有此二虎挡路,方以智的思想长期处于沉寂状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刘元青博士在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期间,跟随我学习明清哲学。一开始,我要求他研究方以智,他很不乐意,原因就在于方氏著作过于艰深,不易把握。他的硕士论文题目由我确定,研究方以智《东西均》一著中的“三教”归儒的思想倾向。在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要求他继续深化方以智思想的研究,他犹豫再三。经过几次商讨,他最终勉强同意。即使这样,他中途还曾经想改做戴震思想研究,我没有同意。我个人对方以智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确信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在博士生收入极其微薄的三年时间内,刘元青选了一个极其困难的研究题目,吃了不少的苦头。当时,他夫人没有工作,小孩也在身边,其中艰辛,只有他自己及其家人知道,他人无法体会。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其博士论文最终获得优秀成绩。工作之后,他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继续拓展研究,其成果获得全国社科规划办统一立项出版。这是他近十年来潜心研究方以智思想的成果,相信此著的问世,对于当前汉语世界里的方以智思想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面向。
概略言之,该著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
其一,作者从心性论的角度与“当谓”的解释层面研究方以智的思想,这是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相较而言,以往研究成果多将方以智的科学思想、辩证法、唯物论、方氏易学等作为研究视角。这些研究成果要么过于西化与现代化(如科学思想、辩证法),要么过于狭隘化(如方氏易学)。方以智的思想虽然表现出融合三教、兼法西学的“折衷”特色,但从根本处说,还是深受宋明以降心性论传统的影响。心性论虽然不能视为首选的优势视角,但却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打开了方以智思想探究的新面向。本书按照道体→心性→情→工夫→境界的逻辑次第展开对其心性论的探讨,以前被学界忽视的领域,如方以智的天道观、“公心”、“公性”,以及相关的工夫论与境界论等皆首次进入了方氏思想研究视域。与此同时,方氏著作中许多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闪光思想,如“道寓于艺”的新道器观,“睡食色财名,有情之五因”对“情”的新认识,“无故不去琴瑟”的境界论及对阳明后学“狂邪”态的批驳等也随之被发掘出来。由此,方以智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中的重要学术地位与独特价值,亦在此显现出来。再者,作者通过对方以智“心即是天,天休歇耶?自强不歇,於穆不已”、“以上贯下,即无上下”等思想的研究,可以发现,牟宗三以刘蕺山能够“紧扣於穆不已之天命实体以言太极真体与性体”为标准,而认其“诚不愧为一殿军”的说法,还不是最终的结论。又如,作者通过对方以智“全树全仁”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研究,揭示出诸如培根、护干、除虫、收实等利用、厚生之实事(当然也包括“质测”之学)与仁(价值)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凡此等等,都是从心性论角度发掘出方氏思想中的新认识、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