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以智心性论研究

二、“源善流恶、至善在善恶中”

字体:16+-

方以智以为“性与善非二也”,“至善”(或“无善无恶”)就是实体,而后天的善与恶即成了“至善”之用。既然“至善”是体,善相、恶相是用,那么,“体在用中”、“一在二中”和“有一必有二”等体用的关系,亦同样适用“至善”与善恶之间的关系。如是,则有“始乎无善无恶,必卒乎有善有恶”、“无善恶在有善恶中,善在恶中,体在用中”等种种说法。同时,由于体不离用,道不离器以及“有一必有二”的原理,势必然出现“必用恶”、“必用小人”以及“恶消而善不立”等主张。

(一)“始乎无善无恶,必卒乎有善有恶”

关于恶的来源,宋明理学家一般归之为后天因素,多以后天之“气”来解释“恶”。方以智关于“恶”的说法,亦不例外。他一方面本程明道、胡五峰等言先天心性为超越的“无善无恶”之体;另一方面,他又将周濂溪的“诚无为,几善恶”、程明道的“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以及王阳明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结合起来,视后天的意、有为及气等为恶的根源。总起来说,意、有为等皆为后天的形下之气,皆可以善、恶来评判。这种后天的善恶是相对的、有形有迹的,固然不同于无善无恶的至善之体(或曰善体)。关于纯应无善无恶的超越性体而动的“无心”、“无意”之化境,上文已言及,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就后天之气来说相对之善恶的问题。

“源善流恶”是方以智中晚年思想的重要特征,尤其表现在《东西均》、《易余》等著中。如他在《东西均》中说:

无必不能不有,始乎善必卒乎恶,无善则无恶。曰无者至矣,抑知始乎无善无恶,必卒乎有善有恶,不如张尊善化恶之号令,乃所以运真无善恶之璇玑。是以断断然表其从天地未分前来者,曰性善。尊德性者,尊阳也,尊始也,尊先也。榜之曰善,犹榜之曰无也。[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