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以智心性论研究

二、“格破内外”与“致无知之知”

字体:16+-

理学家们对《大学》“格物”的解释,莫衷一是,刘宗周曾谓“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42]。不仅朱子学与阳明学两大传统对“格物”的训释有异,即使阳明学内部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聂双江与王龙溪就曾于“格物”之训,展开过激烈的往复论辩。聂双江以“致知者,止至善之全功。格物者,止至善之妙用”[43]为根据,提出“格物无工夫”之说,他在《答王龙溪》第一书说:“愚夫愚妇之知,未动于意欲之时,与圣人同,是也。则夫致知之功,要在于意欲之不动,非以周乎物而不过之为致也。镜悬于此而物自照,则所照者广。若执镜随物,以鉴其形,所照几何?延平此喻,未为无见。致知如磨镜,格物如镜之照。谬谓格物无工夫,以此。”[44]王龙溪则坚持“格物正是致知实用力之地”,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格物正是致知实用力之地,不可以内外分者也。若谓‘工夫只是致知’,而谓‘格物无工夫’,其流之弊,便至于绝物,便是仙佛之学。徒知致知在格物,而不悟格物正是致其未发之知,其流之弊,便至于逐物,便是支离之学。争若毫厘,然千里之谬实始于此,不可不察也。”[45]龙溪所言正是王阳明“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之意。王阳明、王龙溪的内圣外王、体用圆融之学以此可见,聂双江“归寂”、“绝物”亦赖此以明。下面通过对方以智格物致知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窥其“提心宗而百家之理皆归一”[46]的为学旨趣。

(一)“格破内外”的格物论

对方以智来说,“尽心”仍然是最本质的工夫,“格物”并非是有别于“尽心”的另一套工夫。他以“克”、“烬”训“尽”,“尽心”就是要“克其皮相之己,复其大一之己”。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外皆是内,一破即通”。破除阻碍仁体流行之核“皮”或“壳”(即私欲)就是“尽心”工夫的着力点。“格物”工夫的着力处亦在此,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