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以智心性论研究

一、“但肯尽心,自然见性”

字体:16+-

在方以智,心即是“於穆不已”之天道,他说:“心即是天,天休歇耶?自强不歇,於穆不已。”[1]又曰:“天以心予人,人心即天,天以为宗,即心以为宗也。”[2]同时,心亦为仁,如他说:“仁,人心也,犹核中之仁,中央谓之心,未发之大荄也。”[3]故心、性、天、仁为一,皆为形上之体。仁心不是经验的,用他的话来说,仁心即是“不生灭心”或“公心”。如此将心与性体认得极分明,方可寻得下手处。张横渠有“心能尽性,人能弘道”的工夫,程明道是“识仁”,陆九渊为“发明本心”、“剥落物欲”,王阳明是“致良知”。方以智没有执定上述一家之言,“但肯尽心,自然见性”[4]的工夫可以说是合而统之。

(一)“尽即古烬字”

程明道言“学者须先识仁”,却未就如何“识仁”开出一确定的工夫入路。方以智说:“信所谓识本心者,即程伯子之所谓识仁。”[5]严格说来,“信本心”亦不是一种具体的下手工夫,如何“信”?如何使本心、仁体彰显、贯通于事事物物?这才是工夫的确实入手处。然“信本心”却是“识仁”工夫的前提和超越的根据,无超越的本心、仁心,成德之路只得另求它途。在方以智看来,实有“不睹”、不信者,他说:“性者,天之命也。圣人,性之不惑者也。……百姓者岂其无性?情之所昏,相攻相取,未始有穷,故虽性与圣人不殊,而终身不自睹焉。”[6]方以智本于《中庸》“天命之谓性”,肯定百姓与圣人具有相同的人性,圣人与百姓之别只在性之惑与不惑、昏与不昏、睹与不睹。如此,则除去情欲所昏、所惑而使仁心显露贯通,就成为道德修养的切实下手处。

方以智称这种除去私欲的修养工夫为“尽心”,他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化岂可以致力,而光虚谈乎?尽心而已,人肯尽心,欲即无欲。”[7]在他看来,尽心见性,无执于欲,任性周流,即至化境。“尽心”见于《孟子》,方以智对“尽心”的理解,有别于其他诸儒,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