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文分析,高校公房使用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根源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其“两资”属性。从经济学上讲,要提高“两资”使用、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避免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离不开对“两资”的权属定性和绩效评价。前者解决的是“谁能用”的问题,是前提;后者解决的是“怎么用”的问题,是保障。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于高校公房的权属定性问题,笔者曾从权证管理的角度,在《高校公房权证管理初探》一文中对权证管理的法理性和必要性以及权证样式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做过一些初步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发挥权证管理的作用,需要根据工作实际深入总结和思考。关于高校资产的绩效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相比于企业资产的绩效评价,高校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长期处于探索阶段。作为特殊的资产,高校公房的绩效评价更加困难,在国内高校中几乎还是空白。
本文认为,可以在完善公房权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绩效评价机制,通过权证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的有效结合,探索破解高校公房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难题。
(一)建章立制,为绩效评价夯实前提
首先,要制定适合高校自身的“公房管理办法”和各类用房“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制定公房分配、使用、回收等相关环节的标准和依据。把公房使用权证和绩效评价纳入管理制度,用契约、协议的形式对相关责任和要求予以明确。其次,要理顺公房管理机制,明确公房管理的决策机构和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并公开公房管理的办事流程,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制度衔接和相互配合。公房权证管理绩效评价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全校一盘棋,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使二级单位申请用房、装修改造、维护保养、腾退搬迁、资产处置、调配周转等各个环节都要以公房使用权证为主要的空间使用依据。特别是资产设备和人员配置的管理,公房作为两者的空间基础,和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制约。任何资产设备都应有对应的公房空间,任何人员配置也都离不开一定的活动空间。把公房使用权证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教学管理、人事招聘、科研计划、仪器设备采购以及后勤服务等工作的前置条件,在避免国有资产浪费的同时,减少公房调配的被动局面,使公房管理有条不紊,公房调配客观权威,公房数据真实有效,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