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规范建设是文化遗产保护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旨在规范文化遗产保护行为,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质量控制,提高文化遗产利用和管理的效率。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工作,尽快建立科学合理、先进实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文物保护的系列规范与标准
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文物被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破坏。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
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的解决办法主要是解除污染源。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钢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为数不少的文物保护技术标准规范,它们是长期实践的经验结晶,是文物保护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技术规范。
已经成为国家标准的文物保护技术标准规范主要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服务规范》《文物运输包装规范》《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