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后被阿卡德人继承,并发展为巴比伦语和亚述语,又由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传给波斯人等周边民族。然而,解开楔形文字之谜却恰恰要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具体地说就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古波斯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是打开阿卡德语(巴比伦语和亚述语)迷宫的钥匙,阿卡德语的释读成功又为解开人类最古老的文字——苏美尔语之谜奠定了基础。
一、先驱者们的探索
西方人最早关于楔形文字的记载可以溯源到历史之父希罗多德,他在其名著《历史》(Ⅳ,89)中曾提到过这种文字,把它称为“亚述文”(Assyrìa grāmmata)。但在随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楔形文字便鲜为人知。1621年10月21日,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彼得罗·德拉·瓦莱在从波斯的设拉子城(Shiras)写给他在意大利那波利城的朋友的信中,提到了楔形文字。信中还摘录了一小段文章,包括5组符号。他甚至正确地断定,这种文字是从左向右读的。欧洲人所见到的最早的楔形文字便是瓦莱从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大流士皇宫的墙壁上临摹下来的。当时人们对这种文字非常陌生,以至于有些学者甚至怀疑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文字,而只是一种装饰品而已。1673年,年轻的法国艺术家安德烈·多利埃尔·德斯兰德斯(André Daulier Deslandes)发表了第一份准确的波斯波利斯王宫版画,在其上抄录了铭文上的3个符号,认为它只是装饰物。这种看法在当时及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普遍。但随后在巴比伦尼亚和亚述进行的考古发掘很快证明,楔形文字是这一地区唯一常用的文字。
最早对楔形文字进行释读的是17世纪末的英国旅行家托马斯·赫伯特(Thomas Herbert),他早年曾担任英国驻波斯大使。1677年,他发表了一份只有3行文字的复制品,并认为它由单词或音节组成。他根据波斯王宫保存完好的铭文,正确地推断出这种文字是从左向右读的,并确认其为波斯人的语言。1693年,英国驻东印度公司代表塞缪尔·弗劳尔(Samuel Flower)发表了一份由20行文字组成的波斯波利斯铭文,这份铭文被称为真正的铭文,虽然它只包括23个独立的符号。1700年,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其一部有关古波斯宗教的著作中,复制了弗劳尔的铭文,并把它称为“楔形文字”(Cuneiform)。这是这种文字首次获得这一名称,此后便被普遍采用。遗憾的是,海德仍不相信这种符号表示具体的含义,还认为它只是装饰品。1711年,英籍法国旅行家谢瓦利埃·卡尔丁(Chevalier Chardin)复制了第一份完整的波斯波利斯王宫的铭文,他青年时曾三次去到波斯波利斯。3年之后,卡尔涅利·莱布鲁姆(Carneille Lerbrum)发表了更为精确的三种语言的铭文抄本。但最终为释读波斯楔形文字铺平道路的是丹麦数学家卡尔斯滕·尼布尔。1788年,尼布尔发表了由三种语言组成的准确、全面的波斯波利斯铭文,指出铭文应该从左向右读。他认为,这三种铭文代表着楔形文字的三种不同形式,并称之为第一种(Class Ⅰ)、第二种(Class Ⅱ)和第三种(Class Ⅲ)。在尼布尔看来,第一种非常简单,第二种比较复杂,第三种最复杂,所含的符号特别多。他甚至正确地分析出第一种由42个符号组成,这种形式代表着这种文字的一种字母排列方法。但他没有进一步确认这三个种类实际上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文字,而认为它们是同一语言的三种不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