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琉古王国驻孔雀王朝大使麦迦斯提尼说:“所有的印度人都是自由民,连一个奴隶也没有,印度的这一特点是很突出的。在这方面,拉西第梦(又译拉栖第梦或拉凯戴梦)人和印度人是相似的。但拉西第梦人把希洛特当作奴隶,叫他们干奴隶所应干的事情。但在印度人那里,谁也不是奴隶,印度人更没有当奴隶的。”他的话成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古代印度不存在奴隶制的根据。
但麦迦斯提尼的话在古代就已引起争论。例如,斯特拉波在引用过他的话以后指出:“但是奥尼希克利图宣称,在穆希康努斯地方,奴隶制是印度人特有的。”
麦迦斯提尼的论断也与古代印度本身的资料相矛盾。古代印度留下的史诗、法论、法经、《政事论》、佛经的资料都证实,古代印度存在过奴隶制。
例如,《那罗陀法典》说,有15种奴隶:奴产子、买来的、赠送的、继承的、被救活的、典押的、战俘、赌输的、自言“我是你的”的、背誓的隐者、定期奴隶、养活期奴隶、因爱女奴而委身者、自卖奴、债奴。
《摩奴法论》中提到7种奴隶:战俘、求食者、奴产子、买来的、赠送的、继承的、自卖的。
《政事论》中提到5种奴隶:奴产子、战俘、自卖奴、债奴和刑奴。
佛经中也常常提到奴隶。
古代印度的奴隶也像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奴隶一样,是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转让和继承。
有一个故事说,到勒那泼弥国太子迦良那迦梨在与弟弟争夺王位时,受到迫害,遇一牧人相救。后来,他与另一国的公主结了婚,并复了国,其岳父赏赐给那个牧人“名衣上服,象马车乘、田园宅舍、金银宝物、奴婢仆使……”
还有一个佛经故事说,在那梨国有两兄弟,在分家时,奴隶作为财产的一部分被瓜分。兄长得到父母的居家财物,而弟弟只得到一个叫分那的奴隶。此奴隶识得一种叫牛头檀香的药材,从而使弟弟发了财,且比其兄富足十倍。此弟弟感念奴隶分那之恩,将其放为良人,即释放其为自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