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随着列国的崛起,周王的力量反倒逐渐衰落下去,周的文化影响也明显减弱。对于周的文化和教育事业,过去,有所谓“学在官府”之说,指学术、教育、文化事业都由王室掌管。这时,在王室供职的官员逐渐离去,保存在王室的许多文化事业和典籍也随之流落在野。老子是春秋后期周王室的史官,他凭着对周代礼教的深刻体会和认识,发现原来周人信奉的天有其严重的不足,周人以血缘原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存在着尖锐的内在矛盾。于是,他便改用道来代替传统的天作为终极存在,认为道包含了卑下和柔弱的内容,这些内容还有尊贵和坚强所不能战胜的力量。他还提出了突破旧的宗法伦理樊篱的新的道德观,实现了人类道德观念的第一次解放。这些思想使古代的宗教观念和道德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深化。由于宗法组织开始解体,居于传统贵族末流的士下降为平民,更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层阶级中有一些人的地位却逐渐上升,导致社会上涌现出了大量的自由职业者——新型的士,其中以传授、研习知识为职业的文士特别显眼。正是他们的出现,才使思想界开始活跃起来,并产生了古代中国的圣人——孔子。在天子式微、王官失守的形势下,孔子冲破了三代学在官府的传统,招收学生,传授礼仪知识,开创了历史上的私人讲学之风。他倡导“有教无类”,突破宗族樊篱,把教育从贵族推广到普通平民那里,使教育从贵族的特权转变为平民大众也可享受的平等权利。他的教育实践还为新兴的政治机构培养从业人员,为社会管理从旧有的血缘贵族制向新型的职业文官制的转变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他还倡导仁礼学说,从“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方面,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所有这些都生动地表现了他在“人的发现”上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