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思想的争论,更是思想的交流,争鸣中有对抗和排拒,还有胜负和超越,更有渗透和吸收,在复杂的关系中必然会形成学术和思想的总结趋势。这个趋势在战国中期就已初见端倪,到了战国后期,更成为学术发展的主要形式。而且,在这个趋势中,又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批判型的,以《荀子》和《庄子·天下》为代表;另一种是实用综合型的,以《吕氏春秋》为代表,两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理论批判型的总结
(一)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学术大师,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尊重,他不止一次地对百家学说加以批评。在《荀子·非十二子》中,他对12位思想家的主张进行了批判。据该篇所言,当时,有这样一些人,用“邪说奸言”惑乱天下,使天下不知是非和治乱。他们是:
它嚣、魏牟,二人主张放纵性情,随意任便,肆行禽兽所为,不合礼法,不通治道。
陈仲、史,二人主张违背情性,极端独立,以与人不同为高,无法与大众相合,不能明白大义。
墨翟、宋钘,二人不懂得统一天下、建立礼制的重要性,重视功用,推崇勤俭,轻视等差秩序,不能区分上下之别,君臣之异。
慎到、田骈,二人崇尚法治,却不以礼法为法,轻视贤能而好自作主张;不论是上级还是流俗,都可使之听从自己;整天讲述文典,等到审查研究,却脱离实际没有着落,不能用来治理国家、确定名分。
惠施、邓析,二人不以先王为法则,不以礼义为标准,而只好搞些奇谈怪论,玩些奇怪的文辞,虽很是清楚却不实惠,很是有理却无用处,做得很多,效果却少,不可以作为治国的纲纪。
子思、孟轲,二人大略以先王为法却不知其纲纪,做出很有才能、志向远大、博闻多见的样子。根据古代的说法,造出五行,邪僻而没有纲要,隐晦而不能自圆其说。他们修饰自己的言辞并抬高自己的学说,说:“这是孔子的学说啊。”子思提倡,后有孟轲附和。世俗那些愚昧无知的儒生不知其中的错误,反而相互传授,以为孔子、子游的学说因为他们这些人的努力才被后世推崇,这真是子思、孟轲之罪啊。[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