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上卷)

第一节 军国形势

字体:16+-

一、领土观念的形成

春秋时期,政治人物最关心的不是领土,而是城邑,各个诸侯国争夺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城市和人口。战国时期不同了。城市固然重要,城市以外乡村的土地同样重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边界上已建立了关、塞,但平时并不驻兵防守,只有在战时才驻守。战国时期也不同了。各国间边界上的险要之地都设有关塞,而且常年驻军守卫,设立官吏掌管通行和税收。关塞大门开闭有一定时间,进出要检查,通行要凭证件和文书,过关的通行证件是符或节。孟尝君逃离秦国到函谷关时便篡改证件,变换姓名,还因为关口有规定,鸡鸣出客,幸亏门客中有人会学鸡鸣,才提前通关,赢得了时间。货物过关要征税,关塞税收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收入。也有身份地位高的,运送货物可以持免税通行证件,鄂君启节就是封君运送货物过关的免税通行证件。

由于领土的重要和领土观念的形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在边界上修筑长城。楚国有方城,春秋时期是指山名,战国时期长城也叫方城了。齐国长城称长城钜防,由堤防联结山脉扩建而成,西起防门(今山东省平阴县),向东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泰沂山区,一直到小朱山(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入海。魏国的长城一条是利用洛水(北洛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南端起于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越渭水和洛水,经今大荔、澄城、洛川等县,再经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另一条是公元前358年修筑的,为防备秦国的进攻,从黄河边的卷(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开始,向东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折往西南,到密(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北)。公元前333年,赵国修筑长城,由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联结扩建而成,即从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沿着漳水到达今肥乡县南。燕国的南长城,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从今长城门(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西北),沿着南易水和滱水(今大清河)向东南。此外,赵国、燕国和秦国都在北方边境上修筑了抵御东胡、匈奴、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的长城,秦统一后,令蒙恬率众修筑长城就是以赵、燕、秦三国原有的长城为基础而建的。长城的修筑,说明领土观念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