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来,许多高人不断追问: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个问题恐怕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我们已为此准备好了很多材料,一些局部的细节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至少知道如何发问,还大体知道解决的方向。就政体而言,我们要探讨的是:时过境迁,风云流转,能否说明“政体冷漠症”(以及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政治冷漠症”)就合理合法?反过来说,“国事蹙破,在危急存亡之间”,[53]是否就可以病急乱投医而不预先冷静剖析、深入研究和远观取舍?具体而言,小国寡民或熟人社会的经验,能否有以教我?西方的政教文明并不具有普世性,是否就与我无关,如是,又如何相关?
首先,东西方必然不同,任何简单的比附都不得要领,而以任何一方为参照系的评价,都必然变形失效。以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雅典为例,这个范围极小却影响极大的文明样态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雅典不仅仅是个面对面的社会,还是一个地中海式的社会。”[54]它以技术理性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
不过是“地中海区域的一个民族文化形态”的世界性扩张而已。今天,这个扩张已经从自身的有限性中招致了全面的危机与风险,它超出了西方民族文化固有的技术理性急功近利的属性范围。
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可能就在雅典,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已经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地中海不是整个世界,它所发展起来的辉煌文明并不具有普世性。东西方各有特色,崇洋媚外和数典忘祖会让我们的取经之道变得漫无目的。
其次,东西方的不同导致任何单向度的融汇努力终归都是一厢情愿的美梦,而囿于自身的民族主义或“本土视点”以抵抗“全球化”的企图,终究还是落入“全球化”的圈套,反而成了“恶的全球化”的帮凶。作为“全盘西化”对立一极的民粹主义,其本质是西方精神和物质双重压榨的产物,看似守贞持节,实则投怀送抱:“所谓‘东方主义’,其实就是‘西方定位的东方观点’,它乃是‘古今之争’及其背后的‘诸神之争’的一种怨恨的表现。我们却当作‘时尚主义’跟着学了。”[55]既然全球化的基础是“智力”“强力”和“技术”,而西方在这些方面又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我们的确需要好好想一想:“如果‘全球化’的今天和未来当真如此、只能如此,请问,‘本土视点’还有多大的能量翻天覆地?”[56]我们必须站(而不是跪)在地上,但不能埋进土里。更何况,全球化本身就是虚妄的想象。[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