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

字体:16+-

以天道性理为基础重建政治法律秩序,超越“心性儒学”或“生命儒学”,走向“政治儒学”,也许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政治”:传统儒学之根本首在心性教化(参《礼记·儒行》),却并非不重视礼法秩序;反过来说,政治儒学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心性儒学,而且必须以后者为基础,两者互相成就,不可分离:礼以节性、教以兴德,政以防**,德以同俗,养以致孝(《礼记·王制》)。所以,不独“外王之学”堪称“政治”,“内圣之道”或礼乐教化本身也是“政治”——儒家经典《大学》“三纲八目”说得明明白白。“内圣”如何开出“外王”,儒门争论了几千年,与其说是理论的剖判,不如说是实践的探求,但无论如何,儒家生而具有的这个“旷世”难题不可断为两截。

“政治”含义本身十分宽泛,[41]根本上是为了人的“安身立命”,即儒家所谓“藏身”,它不仅仅需要制度建设,还需要仁义教化(《礼记·礼运》)。西语politics(政治)亦同此理,也指人们在城邦(polis)中的存在方式:人们只能生活在“政治”或“城邦”中,因而是一种“政治的动物”,否则非神即兽。[42]政治乃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任何取消政治的行为本身就是政治性的。[43]西方古典思想也把伦理教育视为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既是其“政治学”的基础,本身也是广义的“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以“政治学”开始和结束,中间也不乏集中讨论政治学的章节。[44]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除了前人学说的考辨、政体优劣的分梳之外,紧接着以大量论述教育的篇章结尾。[45]考虑到《政治学》的残篇性质,亚里士多德接下来必定还有很大的篇幅专门谈教育问题,实际上《修辞术》和《论诗术》就是《政治学》这一关键主题的延伸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