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

一、洞穴与荒野:自然景观的神性隐喻

字体:16+-

洞穴(cave)与荒野(wildness),如果从悲剧中抽离出来,它们也只是日常意义的风景。在人文地理学中,这种风景观念也不是静止的。“风景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的事物,它主要是人们用以满足自身基本欲望和社会需要的手段的产物。风景与其说是自然所提供的一种形式外表,不如说它更主要是文明继承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任何企图颠倒这种有关风景性质的理论,只能具有有限的价值。”[1]纽拜认为,静止地观照风景是非常局限的,风景出现在自然与人类文化交界的边缘地带。那么在《浮士德》中,自然风景意味着什么呢?

洞穴,在西方哲学与文学传统中,并不少见。柏拉图《理想国》有洞穴喻说,荷马史诗的哈德斯洞穴以及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冥界,但丁《神曲》的通道,弥尔顿《失乐园》的地狱,都有洞穴的存在。洞穴为史诗与悲剧诗人钟爱的自然风景。《浮士德》的洞穴又有何种深意呢?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独自一人处在森林和洞穴之中,他面对的不是冥界的幽灵,而是他自己。洞穴如同形象一样,被夸大与变形,风景变成了悲剧的背景。浮士德在洞穴静观自己,面对自我的精神世界。洞穴虽小,但是精神乃大。浮士德在洞穴中反省:

崇高的神灵,你给了我,

给了我所求的一切。

你不枉在火焰中对我显示形迹,

把庄严的自然作我的王国,

并赋予我以感觉和享受的能力。

……

你便把我向安全的洞穴相邀,

使我明白认识自己,

于是我胸中便呈现种种深秘的玄奥。

当明净的月光升上眉梢,

柔和地向下俯照,

古代的银色形影,

便从岩壁林薮间浮泛飘摇,

使静观的严峻情绪逐渐冰消。[2]

因为浮士德的存在,洞穴才有意义。与柏拉图的洞穴一样,这里的洞穴也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具有隐喻的意义。如果说,在柏拉图洞穴中,被捆缚的人没有光的认识,这些人只是感觉到对象的印象,对现象世界一无所知。那么,尽管浮士德自由自在地待在洞穴里,他已是一个博学之士,执着于知识的旨趣,头脑被知识所填满。然而,他对知识之外的世界也是一无所知,他只知道知识,但是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陈康论说了柏拉图洞喻的要义,“(1)人生来即专注意感觉对象;(2)唯有依赖引导,特别是适当的引导,方可获得高级认识,尤其关于绝对价值的认识。”[3]洞穴是浮士德反思自己的场所,他尝试用心灵与地灵沟通,呼唤地灵赐予“感觉和享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洞穴与森林,乃至自然万物,在浮士德眼里,已经上升到上帝的位置,它们具有神圣的性质。在洞穴之中,浮士德借助地灵沟通自然万物,同时也提升了人的神性。浮士德一直将自己比拟为上帝。浮士德相信万物有灵,他在自然万物中感受自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