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士德》中,书斋是一处极其重要的戏景,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活景观。书斋见证了三代知识分子的境遇与命运:浮士德博士,瓦格纳博士与无名学士。
《浮士德》第一部的《夜》中,在一间高高拱顶的、狭窄的哥特式房间中,浮士德焦躁不安地坐在椅子上。浮士德在书斋的独白,确定了浮士德的生活空间,呈现出浮士德空虚的精神世界。他呼唤地灵的出现,他与地灵的对话使得他产生自杀的念头。也正是在书斋中,他翻译《约翰福音》中的希腊文标志,确定了他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行动哲学,这种哲学精神灌注他的后半生。他在书斋与靡非斯陀相会,倾听靡非斯陀的自我介绍。靡非斯陀再次来到浮士德的书斋,**他走出书斋,浮士德在书斋中与靡非斯陀签订打赌协议。在第二部第二幕开始,又一次出现高拱顶、狭隘的哥特式书斋的场景,浮士德的故居,一如往昔。靡非斯陀见到了瓦格纳的助手,与他谈论瓦格纳的学问与业绩。聚焦书斋,旨在探讨书斋中的人。那么我们如何在书斋中理解与诠释三代知识分子的抉择与命运。
在书斋生活中,浮士德的精神无处可寻?如果有精神的存在,那么只是书斋中的苦闷和彷徨与俗世中的爱欲与沉沦。歌德描写了真实世界的图景,戏剧化了书斋的典型场景。浮士德在书斋的学问,近乎禁欲主义的研究,知性世界苍白而无力,浮士德厌倦了书斋的生活与研究。
如果说书斋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人与书斋的关系处在变化之中,那么浮士德的书斋象征一种空洞与空虚的生活形态,缺席的是自由的思想与生命的形式。瓦格纳痴迷于书斋生活,然而他缺乏反思自己生活的能力,然而他执着于造人的实验,近代的科学精神跃然纸上,瓦格纳是一个知识的囚徒。他坚信理性与科学的力量,没有以人文主义思想来反思自己的生活与精神。瓦格纳则是全身心投入到书斋生活之中,他热爱学术研究,尤其钟爱炼金术的实验,可以想见,书斋生活成为瓦格纳生活的全部。这种生活通过靡非斯陀与瓦格纳的助手说出来,直接而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