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赤焰穿透浓厚的
黑色的汹涌浓烟
整个埃特纳火山狂暴卷过
她森林覆盖的身躯。
哦,崇高的太阳神,不在这里
虚灵缥缈之处,是你合适的归宿。
——阿诺德:《埃特纳火山的恩培多克勒》之“卡莉克勒斯之歌”
在其名文《现代批评的功能》中,阿诺德肯定“超然无执”乃是“英语批评课程”之圭臬,“以便充分利用这一领域的首发之功,给未来酿造甘醇”:
这条圭臬可以用一言简而括之:超然无执。然而,批评如何表现“超然无执”?答曰:洁身自好,远离所谓“物尽其用”之实用观;绝对遵从其独有的规律,在其一切所涉主题上运演心灵的自由游戏。坚执地拒绝委身于任何一种外在政治实用的观念考量——而芸芸大众确定无疑地维系于此等考量,也许永远应该维系于此等考量,国朝上下无论如何都确实十分有效地维系于此等考量,可是批评委实同此等考量毫无关系。在下有言在先,批评之志业非常简单,就是认识世上精美之知与思,反过来使之流布天下,人人尽知,而创造一脉真实而清新的观念之流。
对当下历史语境不偏不倚,超然于外,遥遥远观,在人文科学之求知问道中赋予“超然无执”以优先地位,阿诺德就为现代人文主义探索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确立了不可悖逆的核心教条。在其散文之中,他一再重申了诸多“价值”,唯此“超然无执”的观念替他获得了历史身份。对于白璧德、特里林、利维斯和瑞恰慈等人而言,他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人文主义之父,而且确实还是作为制度的现代人文主义的缔造者。对他的话语(尤其是对1869年问世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实施一种解构阅读则将会揭示出,阿诺德诉诸超然无执的意识游戏而反对“利欲引导”的偏颇研究,将“文化神化”而反对文学和社会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事实上掩盖着对遗失之本源的永恒乡愁:那个中心处在自由游戏的彼岸,而它又仓促地画出那个圆圈将转瞬即逝的“对象”框定和凝固在研究领域之内,并去超克这些“对象”所激发的焦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