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文
杨俊杰/译
【译者按】
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是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其代表性思想“我和你”接续西方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传统,产生深远影响。布伯对传统中国的文学与思想有较浓厚的兴趣,曾选译《庄子》《聊斋志异》部分内容,分别出版于1910年、1911年。他关注《庄子》,源于深觉“道”的学说之妙。其所撰写的后记,被夏瑞春教授(Adrian Hsia)收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一著,已有中译。他关注《聊斋志异》,则是由于在搜寻“鬼怪故事”时发觉,《聊斋志异》的鬼怪故事与西方迥异其趣(Martin Buber:Chinesische Geister-und Liebesgeschichten,Fankfurt am Main:Rütten & Loening 1911,Ⅸ)。要是仿照Indomania,另造新词Sinomania,则或可以之称谓布伯对中国所怀的“热情”。
这里所译的文章,原系布伯在法兰克福“中国学院”1928年秋季会议上所做的发言。该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的教化和伦常”(Bildung und Sitte in China),尉礼贤教授做主题发言,布伯发言是在随后进行的讨论环节里。尉礼贤的《中国的教化和伦常》(按:Sitte一词较难翻译。尉礼贤所说的儒家Sitte,核心是Dschung即“忠”、Schu即“恕”。有鉴于此,这里权将Sitte译作“伦常”),讨论者们的发言,一并发表于《中德年鉴》1929年、1930年合刊,出版于1929年。布伯的发言是在第40~43页,没有标题,单只是标以“布伯博士说”。发言集中表述了布伯关于中国文化的总体看法,对理解这位犹太思想家的“中国热情”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57年出版的英语论文集《指路》(Pointing the Way),除个别文章外(如《歌德的人道概念》,便是布伯1949年给美国科罗拉多州举行的歌德会议提交的英语文章),都是布伯德语作品的英译。其中,《中国和我们》(China and Us)正是“中国学院”1928年秋季会议发言的翻译。内容与已发表的德语文章较为对应,仅个别字句有改动。考虑到布伯给译本写了“前言”,便有理由推断这些细微改动,至少是他所默许的。1965年出版的德语论文集《集外集》(Nachlese),收录了一篇《中国和我们》,并注明是1928年“中国学院”会议发言。德语《中国和我们》,总体而言与英语《中国和我们》较为对应,但也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