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没有其他地方比《牟子》第25章更加明显的具有这种有趣的引用趋势,这一篇章最明确地挑战了牟子为支持对佛教的观点而运用的儒家典籍:
问曰。吾子以经传理佛说。其辞富而义显。其文炽而说美。得无非其诚是子之辩也。牟子曰。非吾辩也。见博故不惑耳问曰。见博其有术乎。牟子曰。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既吾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憺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闚溪谷。登嵩岱而见丘垤矣。五经则五味。佛道则五谷矣。吾自闻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矩火入冥室焉。
解读这一篇章,首要的必备条件是仔细查阅密集的引用文本的模式。甚至在牟子的第一个简短陈述中,我们发现了孔子的著名言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2.4》)[“我三十岁确定了一生的原则从而自立,到了四十岁不再困惑不解,五十岁的时候我知悉了万物的规律”]。撇开作者只是希望表示年龄这一平淡无奇的(尽管是真实的)可能性,牟子对“不惑”的观点无疑是以他自己阅读“佛教经典”的敏锐去抗衡孔子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在此等文脉之中,语篇阅读便有可能被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有一种看法认为牟子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胜过了孔子,因为他在后者的文本中发现了连孔子本人都没有发觉的佛教种子。
后来在篇章中,牟子“陶冶恬淡的性情并且效法无为的举止,”他的话相仿了《庄子》结尾:
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这里的反讽更加复杂。《庄子》是典型反对所有形式的系统化知识的篇章;例如这一章中,因为弓弩的技巧多而引起的飞鸟大乱就被用来解释人们因为学会了抽象讨论从而争论增加。这里,《庄子》依旧被视为抛弃了积极追求知识来源的宁静;相较之下,牟子在阅读《老子》和佛教经典时发现了相似的宁静(以及道家的无为),通过机智仔细地引用老庄和其他文本含蓄的表达。此外,牟子在他的原文中拆分了“恬淡的性情和无为”,使得他建立起一个细致的对应:细读佛教经典以陶冶恬淡的性情,精读《老子》要领以效法无为的举止。道家反对追求知识的主张成为一种阅读文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