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

君子如何可能——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字体:16+-

李治佳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之精神》中,借用《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来说明中国的哲学传统。“极高明”是指追求一种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出世间的;“道中庸”是指虽然它是最高的,但又是世间的,不离乎人伦日用。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就是圣人。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内在修养的成就而言,外王是就其外在社会功用而言。在孔子那里,“内圣外王”的人格就是“君子”的理想人格。

如何塑造“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认为需要三个阶段“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在此过程中,“诗”“礼”“乐”是“人文化成”的途径,通过诗教、礼教、乐教把人培养成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即“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