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于诗,立于礼”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成于乐”,君子的人格理想在音乐中形成。何谓“乐”呢?荀子解释为“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42]意思是说,音乐就是使人快乐的东西,君子因在音乐中听到和得到道义而感到快乐,小人因在音乐中获得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而快乐,以道义来控制、节制欲望,既能让人快乐又不至于**。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义,就会因感到困惑、引起纷争而得不到快乐。金石丝竹是用来提高道德修养的。音乐推行后,民众就向往道义了,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43]《诗经》里的诗歌孔子都能够演奏会唱。《诗经》的分类《风》《雅》《颂》也是根据诗歌演唱的地点及层次而分的,《风》,即《国风》,它是民间的歌曲,《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它是庙堂之上的音乐,《颂》是国家演奏的音乐,它是最雅的音乐。孔子还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使《雅》《颂》各得其所。”[44]“乐正”,就是正乐章也,正雅颂之入乐部者也。由此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乐教。
在“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孔子把“乐”放在人格修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君子的人格理想在音乐中得以形成。孔子为什么会把“乐”放在最后一个阶段呢?这与“乐教”的特点、“乐教”的功能以及“乐教”所达到的境界是分不开的。
首先,与诗教和礼教相比,乐教的难度较高,乐教是普通人所无法领会的。孔子所提倡的“乐教”是以古代的雅乐为主,连先秦时好学好古的魏文侯都觉得这种音乐枯燥乏味,难以领会。“吾端冕而听古乐,唯恐睡”[45],这是为何?徐复观认为“雅乐是植根于人之性,而把人的感情向上提、向内收,所以它的性格,只能用一个‘静’字作表征;而其形式必归于《乐记》上所说的‘大乐必易’。”[46]静的艺术作用是能把人内心的情感、私欲沉淀下去,从而把自己的善心激发出来,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但是这种艺术作用是普通人所无法领会的,只有在人格的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人的私欲去除,天理显现的时候才能领会,而且雅乐之义,是根植于人的情感中的,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如果不知道“仁”,也就无法领会善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