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师承于柏拉图,他继承了柏拉图把教育与城邦问题联结在一起的观点。但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这种创新根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理论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根基于理念论,认为学习即对前世的回忆,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根基于其灵魂学说,认为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界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便是建立在其灵魂学说之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教育的目的上也指向了不同的方向。柏拉图意图通过其教育思想最终达到善与真理的目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德性与善。亚里士多德在其《论灵魂》一书中将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部分。[14]并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最高层次之上。那么,实现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落实在了音乐教育上。
由于教育的出发点和观念不同,因此具体到音乐教育的实践问题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各异。柏拉图提倡将教育按不同的年龄段分成不同的教育方式,等到了50岁时,再进行严格的考试和挑选,其中少数人便可以成为“哲学王”,可以做城邦最高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为了建立至善城邦,教育需要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为不同年龄段的公民提供最适宜的教育方式。亚里士多德极为注重公民德性的培养,而音乐教育恰对公民德性的培养大有益处,所以,亚里士多德强调并重视城邦中的音乐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不但可提高智育、助于理性,且可内化心灵、完善德性,所以音乐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亚里士多德认为:“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