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欧洲的歌剧舞台长达好几十年的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到了18世纪中期,因为其自身的原因——情节的荒谬俗套和音乐的刻板、程式化,开始越来越不受观众的欢迎,这直接导致了一批欧洲作曲家自己起来“革命”。德国作曲家格鲁克(Willibald Von Christoph Gluck,1714—1787)在18世纪60年代就扛起了针对正歌剧的“歌剧改革”大旗,而在正歌剧的发源地和根据地意大利,一种与正歌剧不同的比较通俗易懂的新的歌剧形式也在逐渐成熟起来,这就是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在18世纪中期那个年代,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活跃着一批相当有才华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们既创作正歌剧,也写下了不少喜歌剧,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托马索·特拉埃塔(Tommaso Michele Francesco Saverio Traetta,1727—1779)。
托马索·特拉埃塔是18世纪重要的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一生创作的正歌剧和喜歌剧多达42部,相当多产,其中有些是改编自拉莫的法国抒情悲歌剧。1748年以前,他在意大利南方的那不勒斯师从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Antonio Nicola Porpora,1686—1768)和杜兰特(Francesco Durante,1684—1755),后者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的学生。除了特拉埃塔,杜兰特还培养过约梅利(Niccolo Jommelli,1714—1744)、帕伊谢洛、佩尔格莱西和皮契尼等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1751年,24岁的特拉埃塔靠着其歌剧处女作《法尔纳斯》(Farnace)在那不勒斯成功首演而一举成名。他与其师兄意大利作曲家约梅利交往甚密,两人在歌剧的许多方面有着相同的见解。后来,特拉埃塔又前往意大利北方的帕尔马拓展他的音乐事业。1756年,特拉埃塔被当时的帕尔马公国摄政王菲利普公爵指定为皇家小教堂的音乐总监,1759年又被指定为宫廷作曲家,开始为帕尔马宫廷服务。由于摄政王的妻子菲利普公爵夫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女儿,因此帕尔马在当时是整个意大利最法国化的地方,法国歌剧的风格受到菲利普公爵的大力推崇,他要求特拉埃塔将法国作曲家拉莫的抒情悲歌剧改编成意大利语的歌剧,这对特拉埃塔后来确立自己的歌剧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