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风西韵:感受音乐之美

早期浪漫主义歌剧的终极典范——多尼采蒂的悲剧杰作《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字体:16+-

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799—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为代表的政治、军事变革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和思想界就是在19世纪初期产生了浪漫主义思潮,这种潮流很快就势不可挡地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各个角落。在歌剧艺术的发祥地意大利,在罗西尼于1830年辍笔之后,意大利的歌剧舞台上出现了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和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这样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性人物。

作为活跃于19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早期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在意大利歌剧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贝利尼1835年去世后到威尔第成名前的大约十年间一直稳如泰山。他所作的大量歌剧(一生创作了70余部歌剧,其中一部分是法语歌剧)代表了歌剧发展进程中从罗西尼到威尔第之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过渡时期。多尼采蒂在严肃的正歌剧中极大地发展了这一重要歌剧体裁的戏剧性,重视人物情感的表现,大大提高了戏剧内容在正歌剧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在这些方面,1835年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1840年的《军中女郎》(La Fille du Regimente)和《宠姬》(La Favorita)等都是代表。另外,他1832年所创作的《爱之甘醇》(L’Elisir d’Amore)、1843年的《唐帕斯夸莱》(Don Pasquale)等一系列喜歌剧也是热情豪放、轻松欢快、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堪与罗西尼的歌剧相媲美。

多尼采蒂早年师从著名歌剧作曲家约翰·迈尔(Johann Mayr,1763—1845),在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之后,在戏剧方面开始展现出他天才的一面。1818年,他的第一部成功的歌剧《博戈尼亚的恩里科》(又译《勃艮第伯爵恩里科》,Enrico di Borgogna)在威尼斯首演。到1830年,在12年的时间里,他连续写下了30余部歌剧。1830年在米兰成功首演的《安娜·博莱娜》(Anna Bolena)是第一部让他享有广泛国际性声誉的歌剧,而作为一种巧合,功成名就的罗西尼也从这一年起不再创作任何歌剧。这部歌剧随后在很多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多尼采蒂因此声名远扬,他的名字不但出现在欧洲各国首都的演出广告上,而且还传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仅过了两年,多尼采蒂根据当时最为成功的戏剧诗人罗马尼(Felice Romani,1788—1865)撰写的脚本所创作的喜歌剧《爱之甘醇》又大受欢迎。在意大利歌剧舞台的连续成功让多尼采蒂觉得有必要像罗西尼和贝利尼一样到国外拓展,于是选择去北方,去新思想的发源地法国开辟新天地。他来到了巴黎。1835年初,他在巴黎写了一部歌剧《马里诺·法利埃罗》(Marino Faliero)。但显然,比多尼采蒂年轻四岁而风华正茂的贝利尼根据罗西尼的建议采用司各特的小说专为巴黎而作的歌剧杰作《清教徒》(I Pruitani)几个星期之前在巴黎的成功上演没有给多尼采蒂留下多少成功的空间,本想打开新局面的多尼采蒂可能觉得,要在巴黎获得成功还没到时候。于是,当年夏天他就返回了意大利,然后同样以司各特的小说为题材,仅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一部悲剧,并于同年秋天在那不勒斯举行了首次演出,这就是他的悲剧杰作——三幕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