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舒曼那一系列浪漫隽永又充满情趣的钢琴作品无疑是让他跻身于19世纪最伟大作曲家之列的主要原因,但他的声乐作品同样有着纯真烂漫的诗情画意般的情趣。在这方面,他根据曾在当时广泛流传的一个东方传奇故事于1843年创作完成的大型声乐作品《天堂与仙子》(Paradise and the Peri)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新婚燕尔后的创作冲动
舒曼在1840年与F.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结为伉俪之后倍感幸福与快乐,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浪漫抒情的艺术歌曲和声乐套曲,包括人们熟知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等著名的声乐套曲。婚后愉快的心情使舒曼处于一种想象力异常丰富的状态,创作的欲望十分旺盛。他不但在第二年就完成了他的降B大调第一“春天”交响曲Op.38,而且心里一直想着写点什么特别的东西。受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此时的舒曼十分向往遥远而神秘的东方,波斯的玫瑰花园、印度的棕榈树林等异域风情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于是,创作一部异国情调的音乐作品的想法始终在舒曼的脑海里酝酿着。所以,当他的好友埃米尔·弗莱赫希格在1841年将他根据爱尔兰著名诗人托马斯·穆尔(Thomas Moore,1779—1852)的东方传奇叙事诗《拉拉·鲁克》(Lalla Rookh)改编的清唱剧脚本《天堂与仙子》拿给舒曼看的时候,作曲家一下子就像是中了魔一样,被清纯、灵秀和有着圣母玛利亚天性一般的仙子的故事和东方魔幻色彩所迷倒。于是,舒曼便开始为这个清唱剧脚本谱曲。从1841年到1843年,舒曼大约花了两年的时间,这部清新而抒情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清唱剧《天堂与仙子》才终于脱稿。
古老而浪漫的“东方”传说
长篇叙事诗《拉拉·鲁克》的作者托马斯·穆尔是活跃在19世纪上半叶的爱尔兰著名诗人,两位杰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都是他的密友。他还是一位民谣歌手和作曲家,他的主要诗作《爱尔兰歌曲集》所包含的130首诗歌全部由他和爱尔兰作曲家斯蒂文森(Sir John Andrew Stevenson,1761—1833)谱成了歌曲,其中不少被世人广为传唱,包括脍炙人口的《夏天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常在宁静的夜里》、《少年游吟诗人》等。穆尔根据拜伦的建议而创作的富有“东方”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拉拉·鲁克》出版于1817年,因大受读者欢迎而使其在爱尔兰和英国与拜伦和司各特齐名。《拉拉·鲁克》在当时还同时创造了两个“之最”,即当时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最多的单诗和当时英国出版界稿酬最高的一首诗(朗曼出版社向穆尔支付了3000英镑的天价)。叙事长诗《拉拉·鲁克》讲述的是年轻美貌的印度斯坦皇帝的女儿拉拉·鲁克公主在从德里出发前往克什米尔与她的未婚夫布哈拉国(现今乌兹别克斯坦)老国王的儿子结婚的旅途中,为消遣而雇佣了年轻的克什米尔诗人菲拉莫兹(实为其未婚夫王子乔装)为她讲故事,以打发时光。菲拉莫兹一共为她讲了四个具有高度幻想性的传奇色彩的故事,分别是“来自太阳的带面纱的先知”、“天堂与仙子”、“拜火者”和“后宫之光”,《拉拉·鲁克》就由这四个故事所组成,很像是诗歌体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舒曼的这部清唱剧就取材于第二个故事“天堂与仙子”,它以古波斯民间传说为基础,描写佩里(Peri,即仙子)为了能重新获准回到天堂,在人世间苦苦寻觅一份能被天堂所接受的礼物的故事。佩里在波斯神话中是堕落的天使们因所犯罪孽而受到惩罚被降为半神半人的女性族类的一个统称,她们必须赎罪后方可重新返回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