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风西韵:感受音乐之美

基督徒的新教礼赞——门德尔松的D大调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

字体:16+-

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兼教育家菲利克斯·门德尔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是欧洲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的最知名的音乐社会活动家之一,也是早期浪漫主义乐派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同时代作曲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但是他的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都更倾向于古典主义,理性与节制使他对浪漫主义的炽热的**与夸张敬而远之。门德尔松更多以古典主义的形式与实践作为其音乐创作的准绳,但也开创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即承认音乐创作所具有的情感与想象力要比遵循严格的形式和传统更为重要。他的大多数创作,无论是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都精致文雅,旋律优美,技巧精湛,配器完美,但存在缺少同时代作曲家如舒曼、肖邦甚至柏辽兹等人作品所具有的炽热而浪漫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局限。尽管如此,门德尔松作为“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仍牢固地位居19世纪最伟大作曲家的行列之中。

从1829年3月11日门德尔松在柏林歌唱专科学校指挥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逝世后《马太受难曲》(BWV244)100年来的首次演出,到创作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1830)、第二交响曲《众赞歌》(1840),基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影响在门德尔松音乐创作中的轨迹。他虽然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却是一名虔诚的路德教派基督徒(新教徒),通常认为这缘于他的银行家父亲亚伯拉罕皈依了基督教新教。但是,门德尔松早期受到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他接触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也对他宗教观的进一步形成和音乐创作中的保守倾向不无影响。1811年,法国占领汉堡后,门德尔松全家迁往柏林,那时他刚2岁。在柏林,门德尔松的童年生活是幸运的。由于父亲是银行家,家境殷实,母亲又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因此门德尔松从小就有条件接受当时柏林最优秀的音乐家的指点。他跟随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1752—1832)学习钢琴,又跟随策尔特(C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学习作曲,后者作为作曲家和教育家,对门德尔松一生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老师策尔特的教导下,门德尔松学习了巴赫的音乐,《马太受难曲》等不朽名作令门德尔松对巴赫本人及其音乐充满了敬仰之情。巴赫深受路德教派的众赞歌(合唱赞美诗)和教堂音乐改革(包括新教教义改革)的影响,将路德派众赞歌和福音大量采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写了著名的众赞歌《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并在艾森纳赫的瓦特堡城堡翻译成《圣经·新约》的德语本大约200年之后,巴赫将这首众赞歌用到了他的《马太受难曲》等一系列的“受难曲”中,并将《我们的上帝是坚固的堡垒》的曲调作为《第80号康塔塔》(BWV80)曲调的基础。出于对巴赫的敬仰和对基督教的虔诚,门德尔松又在100年后重新指挥了巴赫的不朽之作《马太受难曲》,并效仿巴赫,在自己的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同样使用了马丁·路德的这首众赞歌。巴赫和门德尔松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让两位作曲家都选择了马丁·路德这首著名的众赞歌,这或许能够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巴赫去世后的100年间产生了不少伟大的音乐家,却只有门德尔松真正“发现”了巴赫并让他“复活”,成为后来推动巴赫音乐在整个欧洲复兴的最为积极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