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音闻色:音乐时光机

灾难与悲剧

字体:16+-

曲目推荐:

欧洲悲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那是一个悲剧艺术的黄金时期,《俄狄浦斯王》、《美狄亚》……诞生了不少家喻户晓的名作。悲剧体现出的是欧洲文明中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在这里,引发戏剧张力的原因和一切矛盾的焦点最后常常落到“个体”之上。当然,作为戏剧的逻辑架构来说,这样恰好是最为方便、效果最好的,这种形式的悲剧结构极为紧凑,能够蓄积逐渐增长的张力,并给予摧毁性的释放。同其他形式不同的是,悲剧更能将人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巨大的悲痛、挫折、灾难面前,人,要么全力拼搏,体现出超乎寻常的意志;要么舍生取义,或者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一切情感、欲望、信念,都遭受生与死的考验,一切虚伪、孱弱、不洁、背叛……都在悲剧面前涤**,灰飞烟灭,直至升华。古希腊的悲剧作品也较多地为后世作曲家所采用,但通常很难有音乐作品达到原作的戏剧深度。

在巴洛克时期,新教的“受难曲”形式似乎比天主教的安魂曲带有更强烈的悲剧气质,特别是在巴赫手中。虽然巴赫的语汇多半是一种结构性极强的描绘性语汇,但在当时,《马太受难曲》还是因为其过于强烈的“戏剧化”而饱受批评。虽然《马太受难曲》事实上可谓后无来者,但巴赫并非后继无人,霍米留斯的《约翰受难曲》将痛悼和冥想内化为深沉的吟唱。

在这一领域,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样当仁不让,《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等佳作也被后世作曲家无数次地用作歌剧脚本。诸如《奥赛罗》与《科里奥兰》(贝多芬配乐时另取同时代人科林的版本作为脚本)之类的作品可谓是个人悲剧在音乐中的最为有力的再现。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还有恐惧、瘟疫,对文明和人类存在的无情的毁灭,以及对于人性的扼杀。《华沙幸存者》及《广岛罹难者的挽歌》是一类音乐的代表,它们突出表现出战争和毁灭性武器带给人心理上的恐惧、绝望和生理上的痛苦,试图以此痛诉侵略和屠杀。大概担心被人批评“太过政治化”(真的吗?),相当数量的掌握最前卫作曲技法和音乐语汇的优秀的当代作曲家们,在面对诸如南京大屠杀之类的反人类罪行的时候,往往可疑地保持着缄默……且不说良知问题,历史上的受害者,难道不是他们的血肉同胞吗?这当然反衬出对这类问题非常关注的作曲家的道德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