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结构的兄弟,质感通常以光润和粗糙的程度来表现一个面的三维空间。突出质感也能像突出结构一样直接表现主题,使主题变得十分可信。
质感是通过人们摇晃或触摸物体而感受到的。前一种诉诸视觉,后一种诉诸触觉。体察一张照片所表现的质感就像试图安慰一个受到责备的小孩。这个小孩闷闷不乐,老离着你,使你看得到但碰不到他。你是那么地想抚慰他,好像他就在你的怀里似的,然而又摸不到,这便是质感的问题。你分明看到了它,所以你觉得能够接触它,而实际上你办不到。
观察即意味着距离,即在别处,与我们保持一段距离。接触则意味着关系密切,即就在这里,在我们身边。接触就是你背上的衣服,就是从你手中撒出的钱币。质感就是接触,在一张照片上,质感能唤起人们与接触那种质感相联系的知觉和感受。当你咬苹果时,舌尖不仅感觉到了质地,而且还感觉到了它的味道,你的鼻子还嗅到了它的芳香。当你在灿烂阳光下漫步于海滩时,你的双脚不仅感觉到了沙子的粗糙,而且还会因为它的热而跳跃。热、冷、甜、滑、锐、钝以及其他的感觉都是质感的“密友”。
图4-39 威斯顿 摄
在英国的《牛津词典》中,质感的定义是“织物、表皮、外壳、木头等表面或实体经触摸或观看所得的稠密或疏松程度,质地松散、精细、粗糙的程度;表皮、岩石、文学作品等构成部分及结构的排列。质感又称肌理”。
词典上的定义是人们对质感的理性总结,显示了人类认识的高度。但是,相比之下,人们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却逐渐失去了触感上的感性认识,这是个遗憾。其实,人从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就是在品尝食物、触摸玩具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并成长起来的,只是到了成年,逻辑思维占据统治地位,触觉才逐渐失去了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