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嘉南渡以降,中原地区又经历十六国大乱,中原地区长期受到战乱的侵扰以及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的**和破坏,甚至于少数民族贵族唤中原地区农民为汉狗,这些因素导致中原萧条,自存者十五,或逃,或亡,中原地区沃野千里,罕有人烟,原有的耕田变成长期无人耕种的荒田。
诸多荒田,使得北魏初期能够计口授田。北魏相对稳定的统治,一定程度上促使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农民重新回到故居,然而此时,土地所有权混乱,冒认土地以及豪强大族强占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北魏初期那种计口授田的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当时的需要。
太和九年(485),北魏孝文帝接受李安世的建议,下令实行均田制。
北魏入住中原后,鲜卑族已经开始了汉化的过程,以牧业为主的游牧民主开始注重发展农业。原来计口授田这种村社性质的制度受到中原地区私有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统治者把劝课农桑作为内政的第一要务。计口授田,就是根据每家的人口数,立账簿明确每家耕种的土地数量,一夫耕种40亩,中男20亩,这种计口授田其实就是均田制的起源。[33]
太和九年(485)开始实行的均田制,使得原来接受豪强大族庇护的小农生产者纷纷请求政府授予田地,均田制在农村推广起来。均田制颇为顺利地开展,同样和拓跋氏强有力的王权不无关系。最初的拓跋氏带有浓烈的先封建因素,直到孝文帝时代,自由民阶层依然广泛存在,拥有王权的拓跋氏能够在经济方面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他们也乐意充当拓跋氏的军事力量,帮助拓跋氏强化王权,而后自由民阶层成为王权和地方政权斗争的核心。
关于均田制的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露田。均田制规定,男子在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妇女20亩。由于当时生产技术还较为落后,因而采用二圃制的休耕法,在授田时,加倍授田。露田不能买卖,拥有授田者死后或者年老不能缴纳课税的,政府把露田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