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首创于西魏,在北周逐渐完善,一直持续到唐朝中期,天宝八载(749)停废,是西魏延续到唐朝的重要军事制度。
西魏大统年间,宇文泰初建府兵制,初建的府兵制带有强烈的鲜卑化色彩。最初府兵囊括了3支主要力量:宇文泰接手的贺拔岳的六镇鲜卑军人,也就是武川军团,其构成府兵的核心力量,兵力约千人;宇文泰击溃侯莫陈悦后,侯莫陈悦的部下李弼率部众来降,其兵力约万人;北魏原有的“六坊之众”,即北魏的宿卫军,其兵力约万人,总计不到3万人。宇文泰把这3万人分为12军,分属12位将军统领。大统三年(537),东、西魏会战于沙苑,宇文泰将兵不足万人击溃来犯的高欢,此战后,宇文泰开始扩充军队。大统八年(542),宇文泰正式把12军改为6军。次年,东、西魏再次会战于邙山,此役,宇文泰败北,损兵折将达6万之众,导致西魏势力大大衰减。为了补充兵源,宇文泰开始从关陇集团招兵。但关陇集团人数本来就少,使得宇文泰的此次招兵困难重重。迫不得已,宇文泰开始从汉族方面补充兵源。
随着兵源的不断扩充,宇文泰开始改组府兵,宇文泰北魏早期建八部之制,设立八柱国。除在先前的大统三年(537),已经自任柱国大将军外,其又在大统十四年(548),任命广陵王元欣为柱国大将军,宇文泰还任命李虎、李弼等6人为柱国大将军,然而其后的柱国大将军不过徒有虚名而已。与此同时,宇文泰仿制西周,设十二将军,分有六柱国统领。每一将军设两开府,每一开府设两仪同将军,每一仪同将军辖制1000人。那么,至大统十四年(548),西魏府兵当在4.8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同《玉海》记载的“六柱国共有众不满五万”比较符合。
需要指出的是,带着浓烈鲜卑化色彩的府兵,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汉化。以武川军团为核心的府兵,妄图回到原有的氏族关系中去,带着强烈的反汉化倾向。但大统九年(543),宇文泰于邙山败于东魏,急切扩充兵源,开始接纳汉族子弟。不但如此,此后,汉族子弟开始进入中高级将领层面,并被赐予鲜卑大氏族,但到杨坚在北周掌权后,府兵全部改复汉姓。陈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府兵制前期为鲜卑兵制,后期为华夏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