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后,北方大量人口南迁。据谭其骧先生统计,自东晋一代,南渡人口约90万,而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南渡人口占北方总人口的1/8。大量的人口南渡,给刚刚建立的东晋政权以极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处理好涌入的北方人口,极有可能威胁到东晋的政治统治以及社会稳定。
除了拉拢南渡的世族,东晋统治者在地广人稀之处遍置侨州郡县——设立侨民原籍地区的地方机构。这些侨民无需入当地户籍,只需在侨州郡县入籍,即可享受免除调役的优待。东晋王朝此举,不仅解决了有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流民潮,而且对北方人民也是一种极大的吸引,此后,中原地区的人口不断涌入江南。
大量人口的涌入,不仅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对进一步推动江南经济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可忽略的利益冲突。最初被掩盖的版籍混乱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不仅给政府查核户口造成一定的困难,且从统治的长远考虑来看,也百害而无一利。另外,由于侨民不加入本地户籍,还享受免除赋役的优待,造成国家赋役减少。但此时,江南地区战乱较少,侨民也逐渐安定下来,若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国家的应有收入。因此,从咸和元年(326)开始,东晋统治者先后进行了4次土断,以增加国家的劳动力。
土断,并非撤销侨州郡县,而是把侨民变成编户齐民,固定在新的籍贯上。东晋王朝的第1次土断是在成帝咸和年间,但关于此次土断的记载甚少。第2次土断发生在成帝咸康七年(341)。此次土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把北方侨民固定在新的籍贯上。东晋统治者制定了新的户籍,并分黄、白2个颜色。黄籍,用来登记本地人的户籍;白籍,用来登记侨民的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