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中国文明 (下卷)

第五节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与朱陆之争

字体:16+-

[img alt="" src="../Images/image520-1.jpg" /]

图17.1 朱熹像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1200)卒。《宋史·朱熹传》说他一生“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上讲学布道、著书立说。朱熹著作广博宏富,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朱熹著作颇丰硕,最主要的著作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

朱熹的理气论。朱熹认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先气后。从本体论上阐发理 气关系,集中体现在朱熹《太极解义》。书中朱熹以太极为理,以阴阳为气,但没有说明理、气的先后。后来在与陆九渊“无极太极”论辩过程中,才指出:“周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22]朱熹认为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

朱熹的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作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作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朱熹认为对立统一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