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取士,不只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名人的推荐。应试举子将自己平日的文章诗赋抄写装裱成卷轴,在考试以前呈送当时社会的显贵名流,请他们向主考官推荐,以便增加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称为“行卷”。
行卷有利有弊。行卷曾使一批无权无势、饱读诗书、具有才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缺陷,也促使考生在平日就注意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如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参加科举考试时,曾向国子监行卷,献《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赞赏。吴武陵要求主考官崔郾录取杜牧为状元,但谁知状元名额早许他人,第二、三、四名也均已有人选,最后崔郾答应录杜牧为第五名。后来有大臣说杜牧“不拘细行”,企图加以阻止,但崔郾说:“已经答应太学博士吴武陵了,就算杜牧是屠沽(宰牲和卖酒,泛指职业身份低微的人),也不能改了。”[15]试想,如果没有吴武陵的一再力荐,杜牧纵有名满天下的《阿房宫赋》,也可能名落孙山。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人朱庆馀的《闺意》被广为传颂,后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首闺阁诗,描写的是新婚燕尔的夫妻之间的对话。其实这是举子朱庆余宝历二年(826)应进士科时,向诗名满天下的水部员外郎张籍行卷,请求推荐,但不知自己的诗文能否被欣赏,心怀忐忑,故借新妇的口吻探问张籍。张籍回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酬朱庆馀》)对朱庆余的才华大加赞赏。果然,经过张籍的推荐,朱庆余诗名日隆,当年一举及第。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科考试,陆贽担任主考官,选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庚承宣、欧阳詹等23人同登进士第,得人才之盛,被当时人称为“龙虎榜”。